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云山自然保护区落叶阔叶林具有北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性质,群落结构相对复杂,物种多样性丰富。研究该区域群落结构特征、优势种群空间格局以及冠层下光照资源的分布特征,将为制定该区域森林物种多样性保护与管理提供重要的生态背景信息。此研究利用大样地(100 m×100 m)和小样方(20 m×20 m)互相揉和的方法,对白云山次生林进行全面调查。基于固定样地分析其群落结构特征;利用固定样地丰富的物种空间分布信息研究优势种锐齿槲栎和落叶松的种内种间关系;为避免固定样地空间自相关问题的影响,基于离散分布的临时样方定量分析光环境对林下植被物种分布的影响。本研究对1公顷样地内所有胸径不小于1 cm的木本植物分别从植物物种的组成、径级、重要值以及分布格局等方面做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样本面积内共有43种植物(19科29属),植物样本个体总量共1165株;样本径级结构呈倒“J”形,小径级个体数量相对较多;植物群落中优势物种为落叶松(Larix gmelinii)和锐齿槲栎(Quercus alienavar.acutiserrata),主要为聚集分布,排除生境异质性影响,则表现为随机分布。稀有物种和偶见物种分别占13.95%和46.51%;基于完全随机和异质泊松两种模型,本研究采用双变量的g12(r)和g(r)两种函数,对两大优势种锐齿槲栎和落叶松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种内种间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密度制约影响着该区域锐齿槲栎和落叶松的空间分布格局,两种优势种都存在明显的种内竞争;此外,两者之间存在强烈的种间竞争关系,锐齿槲栎的优势地位将继续保持,并且随着时间变化落叶松的优势地位可能将进一步减弱。此研究基于河南白云山国家森林公园次生林群落,采用冠层分析仪分析了不同群落间的光环境差异,定量分析了光环境对林下植被物种分布的影响,同时对光环境和植被物种多样性间关系做了进一步探究,结果显示,通过聚类分析将白云山28个样方划分成4类群落,华山松(Pinus armandii)群落林下光条件较好,胡桃(Juglans regia)群落次之,漆树(Toxicodendron vernicifluum)群落和锐齿槲栎(Quercus aliena var.acuteserrata)群落林下光条件相对较差;光环境因子对于灌木层物种分布的解释量为12.98%,对于草本层物种分布的解释量为14.97%;随着透光比的增大,灌木和草本的物种多样性成显著正相关:随着叶面积指数和树冠投影面积的增加,灌木和草本的物种多样性成显著负相关。通过本研究了解了白云山次生林群落间的光环境差异,结果表明光环境对林下物种的空间分布具有重要作用,较好的光照条件有助于林下植被多样性的提高。总之,本研究在了解白云山样地植物群落结构和空间格局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了该区域优势种群落的种间种内关系和林下光照环境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为样本区域管理植物群落、保护植物多样性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以及生态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