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TR甲烷发酵系统的启动与运行控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hex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连续流搅拌槽式反应器(CSTR)在实践中广泛的被用于有机废水两相厌氧生物处理系统的产酸相和发酵制氢反应器,极少有作为甲烷发酵装置的报道。本文以培养具有完整厌氧消化过程的絮状悬浮微生物体系为目标,采用前期研究发明的发酵制氢反应器Ⅰ型CSTR(ZL 92114474.1),以糖蜜废水为处理对象,在探讨了CSTR系统在不同的启动方式下的运行特征基础上,研发并启动运行了Ⅱ型CSTR反应器,同时对Ⅰ型和Ⅱ型CSTR的启动和运行效能进行了比较。Ⅰ型CSTR的启动方式研究表明,欲在CSTR中培养出具有完整厌氧消化过程的絮状悬浮微生物体系,采用分步提高有机负荷(OLR)的方式启动比较适宜。以好氧污泥为种泥,在水力停留时间(HRT)18 h、系统pH 7.0、35℃的条件下,将进水COD浓度控制为4000 mg/L,即OLR为5.88 kg /m3·d时,经过165 d的驯化,反应体系仍然呈现出很强的产酸发酵特征,出水挥发酸(VFAs)含量平均高达2873 mg/L,COD去除率仅为15.33%,发酵气产量及甲烷含量都很少。在其他条件相同,采用将进水COD浓度分阶段控制为2000 mg/L(OLR 2.94 kg /m3·d)和4000 mg/L(OLR 5.88 kg /m3·d)的方式启动时,通过85 d的驯化,Ⅰ型CSTR中成功培养出具有完整甲烷发酵功能的微生物体系,其COD去除率可达54.4%,出水VFAs维持在700 mg/L一下;产气速率为17.88L/d,CO2含量约42.4%,CH4含量则稳定在42.8%左右。在Ⅰ型CSTR中成功培养出具有完整甲烷发酵功能的微生物体系后,将进水COD浓度提高到7000 mg/L的运行试验表明,该系统无法在OLR 9.5 kgCOD/m3·d的条件下正常运行,反应体系发生剧烈变化,出水挥发酸含量剧增,出现酸化现象,COD去除效率下降为21%,运行效果很差。通过Ⅰ型CSTR反应器两次启动,发现了反应器在设计上存在不足,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CSTR反应器的改进方案,并研制成功Ⅱ型CSTR反应器。实验结果表明,Ⅱ型CSTR反应器可以在84 d左右完成污泥的驯化,形成具有完整甲烷发酵过程的絮状悬浮厌氧活性污泥系统。运行稳定状态时,其COD去除效率可高达70%左右。在OLR从5.3 kg/m3·d提高到9.33 kg/m3·d时,反应系统可在16 d内重新达到稳定运行状态,这一时期COD去除率高达84%。可见,Ⅱ型CSTR甲烷发酵系统具有良好的运行稳定性,对负荷冲击表现出了很好的调节能力。如果控制条件得当,CSTR在保持完整甲烷发酵功能的基础上,完全有可能承当更高的有机负荷,比Ⅰ型CSTR具有更高的效能和更好的运行稳定性。
其他文献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任务,这是党和政府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的重大举措。目前,
以钨极氩孤焊(TIG)电弧为研究对象,根据磁流体动力学理论构建了电弧数学模型,并对TIG焊接电弧进行了数值分析.数值模拟所得电弧等离子体温度分布与试验值相当吻合.在此基础上
主题性美术创作从广义的角度看,原是指有情节的历史题材绘画和风俗画,包括大部分的宗教绘画。我国主题性美术叙事传统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从原始人留下记录狩猎、征战场面
报纸
介绍了车载道路信息采集和更新系统 (CRICUS)的设计和研究进展。该系统利用 3S集成技术采集道路信息并生成数字道路网数据库。初步实验表明 ,该系统的定位精度可达 1m。
虚拟现实技术在室内设计中简称V.R,[1]其能够模拟室内设计完成后的建筑内部空间动态三维图像。V.R技术可以较为逼真地反映室内空间界面的材质和色彩,并进行随意移动、变换家
<正>1.小学科学课的认识小学科学课开设的目的是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该课程要求小学生在学习中能"以事实为准绳,不怕苦,不怕难,善始善终,在尊重他人意见的同时敢于提出不同
目的 :找出快速诊断和鉴定棘阿米巴角膜炎的方法 ,建立棘阿米巴角膜炎的动物模型。方法 :10 %氢氧化钾 (KOH)湿封片镜检、棘阿米巴原虫培养、倒置显微镜观察、病理切片作HE染
<正> 广州市第六人民医院第二门诊部肿瘤科王成礼主任,毕生致力于肿瘤的研究和治疗。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艰苦努力,运用现代医药科学方法结合民间治疗肿瘤的秘方,采用抗癌中草
青海云杉种子园是提供具有优良遗传品质的更新造林用种的主要基地。青海林木良种育种工作比较薄弱,我们应用生长相关性分析理论,开展青海云杉种子园树木高生长与胸径以及树冠
本文介绍了高等数学中几个用极限定义的概念,并举例介绍了如何用极限求之以及如何用其求极限,以便进一步理解、掌握概念,从而让学生体会数学中定义、公式的使用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