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诱变下桃蚜生态学反应与遗传变异研究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ear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桃蚜(Myzus persicae)属同翅目,蚜科,瘤蚜属,是世界上分布最广、危害最大的蚜虫类害虫之一。其生长季节行孤雌生殖,繁殖快且量大,种下分化迅速。影响蚜虫种群遗传多样性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寄主选择和环境胁迫。高强度紫外胁迫对昆虫产生了强烈的选择压力,从而导致了昆虫的遗传分化和基因流动。本文观察了紫外诱变对蚜虫生态遗传学的影响,同时采用生命表等生态学和分子生态学方法,如遗传标记(微卫星和线粒体COⅠ-Ⅱ部分序列分析)和遗传多样性指标(基因多样性和位点多态率),从生态学和分子生态学不同水平测定了不同照射时间(2 h、4 h、6 h)和照射强度(15 W、30 W、45 W)下紫外线诱导桃蚜基因的遗传变异,并根据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紫外线照射时间和照射强度处理对桃蚜F2代的生态学参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表明紫外线照射处理的当代蚜虫的生态学影响已经遗传给后代。在2 h处理水平下,15 W强度辐射处理桃蚜种群的内禀增长率最高,达0.265;而后,随着辐射强度的增加,内禀增长率值急剧下降;而在6 h照射时间处理水平下,随着辐射强度的升高,内禀增长率呈现平稳甚至上升趋势;此结果也表明在低剂量辐射下,蚜虫表现出适当的刺激反应,而在高剂量辐射下,蚜虫对辐射的耐受力增加。2.从扩增的桃蚜基因组大小证实蚜虫基因组大小为21kb左右。且在多次实验摸索的基础上,优化了桃蚜微卫星扩增和mtDNA COⅠ-Ⅱ部分序列特异扩增的反应体系。3.微卫星引物33.15核心序列、(CAC)5、(GATA)4对诱变桃蚜F2代的扩增图谱呈现出丰富的多态性,其扩增片断大小分别在221-2125 bp、264-1694 bp、407-1923 bp之间。此结果从分子水平证明处理F2代桃蚜的DNA发生了变异,揭示出紫外诱导可遗传的变异,且变异大小是由辐射时间和辐射强度共同决定。4.遗传多样性指标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平均多态位点率,2 h处理是平均多态位点率的临界值,超过2 h, F2代平均多态位点率发生显著变异;对于平均基因多样度,对照与不同时间处理间差异显著;研究结果也表明低剂量紫外照射可增加蚜虫的免疫性,高剂量辐射则导致桃蚜的基因发生变异。
其他文献
小麦叶锈病是国内外影响小麦生产的重要病害。因此,对小麦抗叶锈病基因进行标记、定位,可以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便利,并对随后抗病育种效率的提高和基因克隆有重要作用。 小麦抗叶锈病基因Lr45发现于一个日本小麦与黑麦(Secale cereale)的杂交后代中,并定位于2A染色体上。国内外至今尚未发现对它表现有毒力的菌株,是一非常有效的小麦抗叶锈基因,目前还未见有Lr45分子标记的报道。TcLr
该研究以在植物体内转录出RNA 沉默的高效诱导因子-dsRNA为目标,将黄瓜花叶病毒部分复制酶基因和番茄花叶病毒移动蛋自基因以反向重复的方式与大豆内含子相连,并定向插入到植
为了提高野生生防放线菌株的防病效果,克服以往生防菌应用方面存在的诸多弊端,探索简单易行的人工改良生防放线菌的途径,我们选用重寄生链霉菌F46和放线菌SC11作为亲本,进行
本研究着眼于敦煌市棉花生产和害虫发生与治理的现状,采用系统调查的研究手段,综合应用群落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在2004 年5 月——10 月对间作牧草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的结构特
本研究利用10种不同类型的药剂对二斑叶螨山东省烟台市和寿光市两个种群进行抗药性测定,明确了其田间抗药性状况;研究了卵和雌成螨对药剂敏感度的差异;测定了药剂混用对二斑叶螨
寒害是影响我国水稻生产的主要环境限制因子。本文以水稻品种培两优500为试验材料,着重研究了前胡几种溶剂提取物对水稻幼苗抗寒性的效果,筛选了对水稻幼苗具有抗寒作用的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