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骨髓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探讨骨髓细胞促进内皮细胞增殖的机制;建立大鼠后肢缺血模型,在缺血组织局部直接注射骨髓单个核细胞,分析骨髓单个核细胞局部移植对缺血组织新生血管形成、缺血组织血供的影响,以及单个核细胞促进新生血管形成的机制。 方法:1 从大鼠胫骨及股骨采集骨髓细胞,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骨髓单个核细胞,制成细胞悬液,体外培养4周,并连续收集每周更换的培养上清液。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测定培养上清液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白介素-1β(IL-1β)等因子的水平;在含有不同浓度上清液的培养液中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通过MTT比色试验,分析单个核细胞培养上清液对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2 分离、切断近交系Wistar大鼠右侧股动脉及其分支,建立单侧后肢缺血动物模型。分7点在缺血后肢局部注射单个核细胞悬液(MNC组)或磷酸盐缓冲液(PBS组),在非缺血组后肢局部注射磷酸盐缓冲液作为空白对照(对照组)。分别于手术后第3、7、14天,获取内收肌制作组织匀浆,ELISA法测定匀浆中bFGF、VEGF和IL-1β因子水平;分别于手术后第二、四周取内收肌制作组织切片,免疫组化法分析毛细血管密度;术后第二、四周测定各组后肢动静脉氧差(AVDO2)变化。 结果:1第1、2、3、4周骨髓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上清液中VEGF分别为24.40±7.99、89.28±5.13、115.24±10.08、157.00±15.64pg/ml;bFGF含量分别为52.72±2.13、48.10±6.41、44.71±3.21、25.61±2.42pg/ml;IL-1β含量分别为:31.28±5.44、71.87±3.01、55.77±11.94、41.75±9.14pg/ml。 2 未加培养上清液的对照组在492urn处的光密度值瞩)为0.576士 0.03,向内皮细胞培养液中加入不同浓度上清液后,光密度值明显增加(尸i.05人 10%上清液组 0.622土0.03;20%上清液组0.683士0.055;30%上清液组0.75O士0.06L 加入同样浓度未接触骨髓单个核细胞 RPMI 1640完全培养液的各组光密度值与对照组比较,均未见升高(RO.05尸骨髓单个核细胞培养上清液以剂量依赖效应促进了体外培养内皮细胞的增殖。 3术后第 3大,MNC组 bFGF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旧S组及对照组 (2.15士4.49pg/mg VS 5.35士2.97 pg加g和 20.15士4.49pg/mg VS5.22士0.54pg/*g),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D.01)。 术后第3无,MNC组 几l 水平明显高于阳S组及对照组 (5.46士0.47pg/mgVS3.41士0.85 pg/mg;5.46士0.47pg/mg VS2.48士0.92pg/mg),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尸i.05和尸i.of)。术后第 7 大,对照组、PBS 组及 MNC 组 几 、 水平分别为1.99士0.34pg/mg、2.16士0.18pg加g和 3.42士0.48pg/mg,MNC组高于对照组、阳S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尸们.OI人 4 术后第 2、4周规C组内收肌毛细血管密度o.68士1.35个/视野;6.81士1.54个/视野)明显高于阳S组u.29士1.u个/视野;3.如士1.55个/视野)及对照组(3.32士0.95个/视野;3.28士1.34个/视野),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尸i.01人 术后第2、4周mC组毛细血管/肌纤维比值u.62土0.98 x m-’;1.69士0.97X 10-’)明 显高于 PBS 组(1.54士0.60X 10’;1.22土0.54X 10-‘)及对照组(l.11士0.38X 10-‘;1.06士0.61X 10-‘),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尸i.of人 5术后第 2、4周 MNC组 AVDO。分别为 5.19士1.67 ml*L和4.72士1.71 ml/dL。低于同期 PBS组(8.70士3.60 ml/dL;7.54士1.69 且了血d卜人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尸们.05人 而与对照组 N.74士1.45ml/dL;3.95士2.13 ml/d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O.05)。 结论:l骨髓单个核细胞培养上清液可促进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 2体外培养的骨髓单个核细胞可持续分泌包括VEGF力FGFJL、在内的多种促血管生长因子或细胞因子。 3骨髓单个核细胞培养上清液对内皮细胞增殖的促进作用可能与单个核细胞分泌VEGF、bFGF、ILdB等因于有关。 4在大鼠缺血后肢局部直接植入BM-MNCS可诱导新生血管形成。 5骨髓单个核细胞分泌bFGF*L二0等多种因子在局部直接植入B卜MNCS促进血管再生的机制中可能起主要作用。 6局部植入骨髓单个核细胞可改善缺血组织的血流灌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