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缓限制减刑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来源 :西南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in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死缓限制减刑是《刑法修正案(八)》规定的一项新型刑罚制度。虽然刑法条文就死缓限制减刑适用的条件和对象进行了明确的限定,但其在刑法理论中尚存有诸多困境,在司法实践中亦暴露出诸多问题。因此,本文在对现实已决案例进行实证分析的引导下,基于立法与司法的多重视角,审视死缓限制减刑的理论和实践缺陷,以期探寻完善该制度的合理性措施。第一部分,缘起:一种新型的刑罚制度——死缓限制减刑。死缓限制减刑作为一项新型制度被《刑法修正案(八)》予以规定,其适用的前提条件为“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对象条件为“累犯、实施7种犯罪以及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的犯罪分子”,实质条件为“具体犯罪情节、人身危险性等情况”。死缓限制减刑在性质上具有量刑与行刑的双重制度属性。就规范价值而言,死缓限制减刑贯彻了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调节和制约了罪刑失衡的刑罚结构,能够缓解死刑立即执行的适用强度,使我国的刑事法治向废除死刑的目标更近一步。第二部分,现状:现实已决案例的实证分析。对随机抽取的自2011年5月至2016年1月的200个司法已决案例进行实证分析,分别从罪名适用情况、主体身份情况、主体年龄状况、死缓限制减刑的溯及力状况、裁量情节的司法适用状况进行统计分析。在罪名适用上,常见的暴力性犯罪,如抢劫罪、故意杀人罪所占比例最大,放火罪和爆炸罪等相对较少。被判处死缓限制减刑的罪犯多属于农民或者社会无业人员,年龄多分布在18至40周岁之间。对犯罪行为发生在《刑法修正案(八)》实施以前,依然适用死缓限制减刑的案件超过50%。从裁量情节来看,死缓限制减刑的最终判定均是从宽情节与从严情节交织博弈的结果。第三部分,问题:实践与理论的双重反思。基于第二部分的现状分析,得出死缓限制减刑在实践与理论上分别存在诸多问题。从司法实践来看,死缓限制减刑的适用空间有限,未能将毒品犯罪和贪污贿赂犯罪纳入其中。限制减刑在司法实践中的适用标准尚不明确,且对于高龄犯罪人进行限制减刑欠缺人性化考量。另外,限制减刑的部分适用与刑法的追溯原则相违背。从理论角度而言,死缓限制减刑与罪刑相适应原则、刑法平等原则均存在难以契合之处,且其严重挑战了罪犯矫正激励机制。第四部分,对策:完善死缓限制减刑的对策研究。针对该制度显现出来的种种弊端,提出相应的完善措施。要适当拓宽死缓限制减刑的适用范围,明确死缓限制减刑的裁量标准,对年长罪犯慎重适用限制减刑,停止和纠正对生效前的犯罪行为适用限制减刑,以及通过增设死缓限制减刑的复权制度来消除其与罪刑相适应原则、平等原则以及罪犯矫正激励机制的冲突,达到完善死缓限制减刑这一刑罚制度的目的。
其他文献
提出基于脑电信号(EEG)的睡眠分期研究。利用离散小波变换(DWT)的db8小波分解得到的细节分量作为信号新的表达,把各个细节分量能量作为特征,建立带高斯径向基核函数(RBF)的非线性支
改革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模式,提高财政投资的效率和效益,成为各国政府解决高等教育经费短缺的重要举措。梳理分析中英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模式演变历程及特点得出,中国高等教育在
水利风景区最大的特点是其独特的水利资源环境,近年来以水利风景区为载体的水利旅游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水利旅游开发在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机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地面目标在不同尺度的遥感影像中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对自动目标识别的准确性有很大影响。基于多分辨率遥感影像,研究典型图像目标的识别技术,给出了多尺度图像目标识别框架。
通过对新引进的日本草莓品种——红颊的生物学特性的田间定株、定期的观测,结果表明,红颊为优质大果型草莓,丰产性强,果实甜度高,口味极佳,硬度大,经济效益最好,非常适合日光温室栽培
分析公立医疗机构实施药品零加成政策后的效果,为制定最优的改革方案提供实践参考。利用2016年与2017年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在其它因素不变的前提下,发现药品零加成政策对医院
生物农药是未来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发展方向,只有应用生物农药才能解决化学农药在土壤及农产品中的残留问题,才能真正发展绿色食品生产,才能保证环境清新和人们的健康,真正提高生
在人脸图像识别中人脸图像数据中有很多是稀疏的,对于稀疏数据的降维是流形学习算法面临的一个问题。为了有效地从高维图像数据中提取人脸图像的敏感信息,提高人脸识别的速度,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流形学习的有监督稀疏排列的局部保持投影算法(SSLPP)的极端学习机(ELM)。
为了实现实验室安防系统的智能化,提出了一种基于STM32和Zig Bee无线通信的实验室安防系统。系统采用STM32作为主控制器,利用温湿度、光照、烟雾、人体红外、门禁等传感器采
进入“新常态”的中国,“产能过剩”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风险,技术创新是产业结构升级的根本动力,是解决“产能过剩”的根本途径。而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需要国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