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央权力的下放,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大气污染呈现极端化发展趋势,大气污染的合作减排迫在眉睫。因此,识别大气污染的空间关联效应及其影响因素,厘清影响大气污染减排的动力机制,构建演化博弈模型并分析治理主体的行为动机,并设计公平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可以在理论层面对大气污染的合作减排给予建议,有助于经济和环境之间的可持续化发展。本文采用Kaya恒等式和指数分解、空间计量分析、演化博弈分析和Shapley等方法,以长三角区域为例对影响工业SO2排放的减排路径、主体间的策略行为和成本分担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1)大气污染的空间关联及影响因素研究。长三角区域的SO2排放的空间关联不是呈现完全随机性,而是表现为一定程度的空间集聚特征,且工业SO2排放量的大小同经济发展速度、发展规模相符合。人口规模、经济增长对长三角城市工业SO2排放的促增作用逐渐变小,而产业结构、能源强度等减排因素的影响效应逐步变大,另外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会影响相应区域的减排能力。(2)大气污染减排参与主体的演化博弈策略分析。中央政府的惩罚和转移支付并未发挥扭转性作用,地方政府对合作治理的行为偏好难以突破辖区壁垒的束缚,仍然是以地方政府的本地收益为主要的考虑点。其中,中央政府着力促进污染治理会加大财政支出,财政分权程度和转移支付金额更多的影响到中央政府的财政决策,而并未是影响地方政府行为的主导因素,地方政府的经济收益和环境效益是导致地方政府治理与否的关键,主要涉及到环境税、财政支出、经济制裁、转移支付等,在满足地方收益的前提下,中央政府的财政补贴和惩罚补贴仅是维持地方政府参与治理的有效措施。若地方政府的地方收益难以满足当地需求,尽管有财政补贴和惩罚补贴来激发地方政府的治理积极性,但地方政府仍然不会采取积极治理行为。(3)大气污染减排的成本分担机制设计。长三角区域的算例研究表明,基于Shapley值法的成本分担机制可以识别参与方的边际贡献大小并以此为基础分配减排成本,且其公平性和稳定性也通过了Shapley-Shubik功效指数和Gately指数的检验,表明以Shapley值法为基础的成本分担机制可以公平、合理的在区域大气合作治理参与者之间分担成本,并且能够保障区域合作治理的长久稳定性。该论文共有图28幅,表29个,参考文献13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