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弱视是一种常见的严重损害儿童视力的视觉发育相关性疾病,不仅影响感觉,还对知觉、注意以及其它个体心理成分产生影响。自我(self)是反映人类心理最本质特征的一个重要方面,自我意识是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弱视患儿的自我意识水平国内、外还没有相关研究,弱视患儿的自我意识水平是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通过研究了解弱视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对比出弱视儿童和正常儿童在心理功能上的差异,为弱视儿童心理功能的完善提供依据,从而帮助弱视儿童更好的回归社会。同时让更多的人了解、关注到这一特殊群体,为患儿更好的康复提供帮助。论文从知觉自我、记忆自我、内省自我三个层面由浅入深的对弱视儿童的自我意识进行系列研究。研究一采用,3(面孔:自我面孔、熟悉面孔、不熟悉面孔)×3(视觉条件:双眼、弱视眼、正常眼)和3(声音:自我、熟悉、不熟悉)×2(位置:左手、右手)组内实验设计,因变量均为反应时、正确率。研究二由两个实验组成,均采用访谈法。实验一从逻辑顺序性、内容丰富性、主动性、体态四个维度对被试自传体记忆水平进行评价。实验二从过去、未来两个方向,对被试的时间心理旅行能力进行评价。研究三由两个实验组成。实验一采用2(参照:自我参照、他人参照)×2(词性:积极、消极)的混合实验设计,参照是组间变量,词性是组内变量,因变量为自由回忆率。实验二采用2(分组:正常组、弱视组)×2(参照:自我状态、一般常识)混合实验设计,分组是组间变量,参照是组内变量,因变量为反应时、判断正确数。研究结果表明,①4-6岁的弱视儿童已经可以通过内轮廓来进行面孔识别,不同性别面孔识别的正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性正确率高于女性;不熟悉面孔的反应时与自我面孔的反应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熟悉面孔的反应时比自我面孔反应时短。②4-6岁弱视儿童对不同声音识别的正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熟悉的声音的正确率高于不熟悉声音和自我声音的正确率。③在自传体记忆逻辑顺序性、内容丰富性、主动性和体态四个维度上弱视儿童的得分均低于正常儿童,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④4岁、5岁弱视儿童、正常儿童时间心理旅行能力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⑤5岁正常儿童、弱视儿童在形容词条件下不同参照的自由回忆率均没有统计学意义。⑥5岁正常儿童、弱视儿童在句子条件下不同参照的反应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一般常识的反应时明显低于对自我状态的反应时;不同性质句子上判断是正确地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积极句子条件下选择对自己的描述是正确地次数均明显高于消极句子条件下;正常儿童和弱视儿童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如下:4-6岁弱视儿童已经具备通过内轮廓准确辨认自己面孔的能力,且更容易区分出不熟悉的面孔。男性面孔识别的正确率比女性高。通过认知训练可以提高弱视眼对面孔图片的识别能力。4-6岁弱视儿童更容易识别熟悉的声音。4岁、5岁弱视儿童自传体记忆水平均低于正常儿童。4岁的弱视儿童就已经具有时间心理旅行的能力,且4岁、5岁弱视儿童时间心理旅行能力的发展趋势和正常儿童相一致,都符合儿童发展的一般规律。5岁正常儿童、弱视儿童在形容词条件下均没有出现自我参照效应。5岁正常儿童、弱视儿童对描述自我状态句子的加工时间均比一般常识的长,对自己的评价明显倾向于积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