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第一部分:(1)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形成素-1(Ang-1)及可溶性酪氨酸激酶受体Tie-2(sTie-2)的浓度变化;(2)根据检测结果,体外应用重组VEGF、Ang-1蛋白及重组人可溶性Tie-2/Fc嵌合体蛋白(Tie-2/Fc),观察其对内皮细胞存活及管状形成的影响及可能的信号传导途径,推测AMI急性期血管新生的状况;(3)构建血清sTie-2检测用蛋白质光学芯片,探讨将光学蛋白质芯片检测法(OPC-IE)用于检测sTie-2浓度的可行性。第二部分:(1)应用携带抗CD146抗体的免疫磁珠分离计数AMI及不稳定心绞痛(UA)患者外周血中循环内皮细胞(CECs);(2)探讨CECs与疾病及炎性相关因子C反应蛋白质(CRP)、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关系,探讨其产生的可能机制;(3)根据第一和第二部分的结果,探讨AMI时血清sTie-2浓度升高与内皮细胞损伤的关系。 方法:(1)ELISA法检测AMI患者(入院当天、发病48h、72h及7d时分别取血)和健康对照组血清中VEGF、Ang-1及sTie-2浓度变化;(2)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应用MTT法、Hoechst33342染色及Annexin V/PI双染法检测重组VEGF、Ang-1及不同浓度Tie-2/Fc对内皮细胞存活的影响;(3)构建3D凝胶,评价各种干预对内皮细胞管状形成的影响;(4)收集细胞,应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重组VEGF、Ang-1及Tie-2/Fc对内皮细胞磷酸化Tie-2受体和蛋白激酶B(Akt)蛋白表达的影响。收集细胞培养上清液检测NO浓度变化,探讨可能的信号传导途径;(5)构建sTie-2检测用光学蛋白质芯片,使用OPC-IE法检测以上研究对象血清中sTie-2浓度;(6)AMI及UA患者入院时取静脉血抗凝,用携带抗CD146抗体的免疫磁珠分离外周血中的CECs。将已知数量的HUVECs混合于全血中,用于检测免疫磁珠分离的效果;荧光显微镜下计数;遗传性血友病因子(vWF)、CD31免疫组化及透射电镜对分选细胞进行内皮源性鉴定;(7)应用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CECs的凋亡状态;(8)免疫透射比浊法或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中各种炎性相关因子的水平。 结果:(1)AMI组(n=27)各时间点的VEGF及Ang-1水平与对照组(n=28)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