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上很多优秀的文学家为了促进本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用外语写成了许多关于本国文化的著作,架起了本国与西方交流的桥梁。这些优秀的外语文学著作在西方世界引起深远影响,与此同时,由于本国读者的阅读需要,这些介绍本国文化的著作又需要译成本国文字。“复译”即是指将用外语写就、旨在介绍本国文化的著作再译成本国文字以满足本国读者阅读需要的翻译。复译的目的在于保留和再现原著的面貌以呈现给读者“零翻译”的译文,使读者透过译文看到原著,读译文如读原著。因此,在复译的过程中,译者要以读者的反应为中心,在理解加工原文的基础上,成为在读者面前的“隐形人”,保留并复原原著中的本国文化,力求最大限度地传达原著的信息,做到再现原著的面貌。目前,由于需要复译的作品数量相对较少,对于复译的研究不多。但由于复译与一般英汉翻译在翻译对象和翻译目的方面有所不同,而且复译涉及大量文化信息,所以复译是翻译研究的又一分支,对本国文化典籍英译研究也有一定贡献。本文主要以我国著名文学家林语堂先生的著作Moment in Peking及其译本《京华烟云》、《瞬息京华》作为复译研究文本,从人物称谓、民俗文化、诗词俗语等方面对复译的常见难点进行分析与论述,并找到与之对应的翻译策略。复译要求译者将作品恢复原貌,还原原有的“中国味儿”以符合我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复译对于译者而言,不仅是一种语言的转换活动,也是一种语言表达艺术。译者在发挥主体能动性的过程中,应该循着原著作者的思路去认识作品,从读者的角度去创作翻译。复译过程中译者要面对诸多翻译难点,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从具体的上下文和文化内涵出发,以读者的反应为中心,选择适合中国读者阅读习惯的表达来传达原著的信息。本文首先介绍了林语堂先生的生平及Moment in Peking各译本的特点,之后对于复译的定义、特点、目的以及在复译中译者的文化身份进行阐述,并以此为基础,对Moment in Peking中的文化难点分析总结,并提出了相应的翻译策略。最后得出结论,复译译者不能囿于字面理解,而要探索文本的深层含义,保留、复原原著,以归化译法创作出“零翻译”的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