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交换体系中SIP与H.323协议互通的研究

来源 :上海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18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下一代网络(NGN)是一个可以提供语音、数据和多媒体等各种业务的综合性网络,具有开放的网络架构体系。软交换作为它的功能实体,为它提供具有实时性要求的业务的呼叫控制和连接控制功能,是它的呼叫与控制的核心。H.323和SIP是软交换体系中的两个主要信令。H.323是ITU-T制订的在无QoS保证的分组网络上传输实时多媒体信息的网络系统标准,而SIP是IETF提出的一个应用层的控制信令。目前世界范围内的各大电信运营商的IP电话网络多数是采用H.323协议。但随着软交换技术的发展,SIP的简单、易于实现已经引起业内人士的普遍关注,不少运营商开始酝酿在下一代网络的软交换中采用SIP协议。下一代网络最终要融合IP网络、PSTN网络和移动通信网,但是,SIP和H.323两种协议间的互通,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应用实践上,目前都还处在起步阶段,因此如何解决两者在软交换体系中的互通,已经成为下一代网络发展中亟需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因此,本文选择该问题作为研究的课题,重点研究了软交换体系中SIP与H.323协议互通的原理和方案,并最后从应用上对互通功能体(IWF)模块进行了设计和实现。 文中首先阐述了软交换技术产生的背景和软交换技术的特点,并分析了基于软交换技术的下一代网络的体系结构。随后,在深入分析H.323协议和SIP协议的基础上,对两种协议互通的关键技术和策略进行了系统研究,给出了两种不同协议间的地址转换、信令映射、媒体能力协商和IWF的状态机的详细方案,并针对H.323呼叫的特点,给出了H.323终端在采用快速协议机制和不采用快速协议机制两种条件下与SIP终端间呼叫建立的流程,对现有控制流程中的问题进行了修正。互通信令的路由也是实现协议互通的关键,本文对此也作出了分析,并给出了自己的观点。最后,结合具体应用,详细研究了H.323和SIP互通功能体的实现方案,对IWF的模块、接口、处理流程作了设计,并采用试验环境对IWF的性能进行了测试。H.323和SIP互通功能体的实际运行情况和相关测验表明,理论给出的互通的策略和模块的设计实现都是合理有效的。
其他文献
移动IP就是能让网络节点在移动的同时不断开连接,并且还能正确收发数据包。切换技术是支持移动IP的关键技术,切换技术的改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移动节点的通信性能。为了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管理已成为网络系统性能的关键,而网络的拓扑结构是网络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准确的网络拓扑图在现代的网络管理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网络
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静止图像的JPEG标准。针对其在高压缩比下高频信息丢失严重的情况,提出了基于小波变换和数学形态学的图像压缩后处理方法。  小波变换理论是近年来发展起
人体运动的检测与跟踪目前是计算机视觉领域中最活跃的研究方向之一,在智能安全监控、高级人机界面、基于运动的诊断与辨别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这也是此课题备受关注的原因.
随着科技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对语音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希望能不用手持麦克风而获取良好的语音质量。距离声源很近的高性能、高方向性单麦克风可以获得高质量的声
数据中心常见的网络类型为区域网络(LAN)用的以太网、存储网络(SAN)用的光纤通道、高性能服务器网络用的InfiniBand。多种类型网络的并存使得服务器端需要多种类型的适配器,如N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