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自2008年4月至2009年3月期间通过对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安阳市人民医院及安阳市中医院,门诊、病房和病案室收集的符合条件的300例脂肪肝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根据最后统计结果:①了解脂肪肝患者所用方和药使用规律。②每一证型与方的相关规律等。通过本研究,可望为今后脂肪肝治疗找到有效方药,为临床治疗建立统一标准提供客观依据。
方法:本课题是基于对脂肪肝中医证型[1]、治法研究[2]之后的方药应用研究。300例脂肪肝患者全部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全面收集脂肪肝患者的相关资料
(附脂肪肝流行病学调查表)。通过分析总结的方药应用规律及各证型中不同方药的分布规律,并运用统计学方法将所收集到的符合条件的脂肪肝资料进行归类、分析,从而对中医药治疗脂肪肝的疗效进行研究,为后人做临床应用和研究提供客观依据。
结果:1 使用频率较高的方剂按使用次数多少排列依次为柴胡疏肝散(70/300)、平胃散(45/300)、血府逐瘀汤(42/300)、三子养亲汤(18/300)、逍遥散(15/300)、小柴胡汤(13/300)、失笑散(12/300)、二陈汤(7/300)、龙胆泻肝汤(6/300)、参苓白术散(6/300)、六味地黄丸(4/300)、香砂六君子(3/300)、复方活血汤(2/300)、茵陈蒿汤(2/300)、一贯煎(2/300)。
使用频率较高的前 11 种药物依次为山楂(270/300)、柴胡(260/300)、泽泻(220/300)、丹参(160/300)、草决明(140/300)、郁金(130/300)、制首乌(115/300)、茯苓(90/300)、陈皮(75/300)、大黄(75/300)、半夏(65/300)等。
2各证型中不同方药使用频率比较:肝郁脾虚型此型中,男55例,女46例,共 101 例。占病例总数的 33.67%。用方例数最多的方是柴胡疏肝散,共 70 次,占肝郁脾虚型的 69.3%,其次是逍遥散,共 15次,占此型的 14.9%,参苓白术散在此型中共6次,占5.9%,其后是香砂六君子,共用3次,占3.0%,余方为自拟方。痰湿内阻型中,男58例,女14例,共72例,占病例总数的24.0%。其中治疗例数最多的方是平胃散,共出现 45 次,占 62.5%,其次是三子养亲汤,共 18次,占25.0%,二陈汤占4.2%,余为自拟方。痰瘀互结型中男60例,女4例,共64例,占病例总数的21.33%。其中治疗例数最多的方是血府逐瘀汤,占65.6%,其次是失笑散,占18.7%,二陈汤和复方活血汤各占4.7%和3.1%,余方为自拟方。湿热内蕴型中,男8例,女16例,共24例,占病例总数的8.0%。其中治疗例数最多的方是小柴胡汤,占54.2%;其后是龙胆泻肝汤,占25.0%;茵陈蒿汤占8.3%。肝肾阴虚型仅占 8例,是 5型中最少的一型,占总数的2.67%,其中男 7例,女1例。其中治疗例数最多的方是六味地黄丸,占50%;其次是一贯煎,占25.0%,其后是滋水清肝饮,占12.5%。
结论:通过此次对脂肪肝中医治疗方药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使用频率较高的方按使用次数多少排列依次为柴胡疏肝散、平胃散、血府逐瘀汤、三子养亲汤、逍遥散、小柴胡汤、失笑散、二陈汤、龙胆泻肝汤、参苓白术散、六味地黄丸、香砂六君子、复方活血汤、茵陈蒿汤、一贯煎。
使用频率较高的前 11种药物按使用次数多少排列依次为山楂、柴胡、泽泻、丹参、草决明、郁金、制首乌、茯苓、陈皮、大黄、半夏等。
肝郁脾虚型治疗中使用例数最多的方是柴胡疏肝散,痰湿内阻型治疗中使用例数最多的方是平胃散,痰瘀互结型治疗中使用例数最多的方是血府逐瘀汤,湿热内蕴型治疗中使用例数最多的方是小柴胡汤,肝肾阴虚型治疗中使用例数最多的方是六味地黄丸,混合型及未定型者所用方剂大多为自拟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