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医家李学川施灸方法荟萃

来源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八次中医医史文献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代医家李学川探析《内经》《针灸甲乙经》所载经络理论,引用经典原文及名家注释以阐述针灸要旨,参考辨证论治思维模式,并加以阐释,于清嘉庆二十年(即公元1815年)撰成《针灸逢源》一书.其书不但"特揭经脉刺法诸篇",更是对灸法做了详尽论述.据统计,对于外科病证,李氏用灸法治疗,其病种可达20余种,不仅用于常见外科病证如瘰疬、疝气等的治疗,对于许多疑难病症,《针灸逢源》也搜集了历代医家长期积累的经验和方法,并做了详尽的记载.笔者发现,李氏不但善于用直接灸法治疗各类疾病,其别具一格的运用隔物灸法与缪灸法,增加了灸法的种类,扩大和丰富了灸法治疗疾病的范围。其又要求在施灸过程中以辨证论治为纲要,更应对施灸禁忌加以重视。
其他文献
人类最初的文明产生于农业发达的大河流域,在大河流域出现了世界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即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文明中产生了他们自己的医学.古埃及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有着他们的崇拜信仰、对生命的认识、对疾病的认识,这所有的条件促进着古埃及的医学发展.研究发现:古埃及人在宗教信仰下对疾病使用魔法、巫术的治疗,在现代某种程度来说属于心理治疗的一种方式,也不全无道理;古埃及人由于生存的特殊自然环境,注意
20世纪第一个10年开始,近代中医教育家先后开办的一批卓有成效的中医学校,无疑成为保存、传授、交流、发展中医学的一个重要阵地。天津地区,陈曾源首开先河。陈曾源先生创中国医学传习所以深造中医,振兴国粹,阐发古医之真学,以救民生而阐发三民主义为其办学宗旨。中国医学传习所中的分班及课程设置为:学校分日、夜两班。日班与夜班毕业后,教育局及社会局均颁发证书。陈曾源先生对学员要求非常严格,每期结业均由他主考。
1990年《新安名医考》和1999年《新安医籍考》的出版,为后来的新安医学研究奠定了文献学基础,其后多有补缺补遗乃至纠偏纠误的学术论文问世。本文就御医王碘生平事实补遗,明代休宁籍御医方应震、李德卿,明代绩溪籍御医汪柳庵,《伤寒论后条辨》的黄周星序,清康熙刊本《医读》这五个新考证结果进行介绍,并将其补漏于后.以供研究参考。
徐春甫是新安医学家汪机的再传弟子,也是传扬固本培元治法的姣姣者,他在著作中,不仅有对王纶"血证不可用参芪"的批驳,还进一步对世医滥用四物汤、补阴丸之害大加鞑伐,其固后天之本、培"脾胃元气"之治用,较之先师有过之而无不及.徐春甫认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补中益气“为王道之本,而实为医家之宗主”,力荐重用活用白术、人参、黄芪等补益元气。脾胃不足,宜以白术为君,人参、黄芪为臣,专精而效速。肥人倦怠、气虚
《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的"五方论",暗含着中国传统医学地域性起源的解说.笔者之前以"中国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学说"(简称"文化区系")为新视角,探寻了北方艾灸、东方砭石、西方毒药和中央导引的疗法起源问题.本篇将聚焦于"南方九针疗法"的起源.笔者认为,“九针”源起于南方“百越”族群的文身习俗。其依据有二:一者,以往少有学者关注“百越”族群的文身工具和丹砂颜料与“九针”之间的关系,笔者为解答《异
川派中医是中医学众多的地方医学学派之一,近年来有关"火神派"的讨论十分活跃,其学术特色从医家及学科特点进行总结的资料也开始增多.四川独特的地理位置、山川气候特点以及文化背景,应是产生川派中医最重要的自然和社会基础,是形成川派中医特色更深层次的地域环境因素.四川多元化的地理环境和多雨潮湿的气候特点,对四川中医药的发生发展和医家用药特点带来显著的影响。四川医家一方面擅用辛温发散温阳除湿药物,处方药猛剂
昆山素为江南名邑,历代文人著书立说,蔚然成风.又因昆山医家中儒医占比大,文化程度较高,故能注重医疗技术、实践经验与心得体会的总结,并从理论上加以研究阐述,推动了医药著作的撰写,从而促进了医学学术经验的保存、交流和传播.据志书史籍等文献记载,自宋代以来,有医著100多部,其中不乏杏苑名著,涵盖基础理论(含内经、伤寒、金匮、温病)、诊断、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五官科、肿瘤科、针灸、推拿、气功、养生
张元素,字洁古,易州(今河北易水县)人,宋金时期医学家.宋金时期,社会方面战乱频繁,外感热病盛行;文化方面“宋学”注重考据,怀疑批判精神、勇立新说的学风与理学、运气学说等对当时的社会都有较深刻的影响,运气学说在医学界蔚然兴起。张元素有感于金代北方外感热病盛行,内伤杂病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以解除民众疾苦为己任,继承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在“宋学”注重考据、勇立新说的学风影响下撰著了《医学
嘉定中医历史悠久,仅见于历史典籍中的历代名医就有近百位.近现代更是名医辈出,形成了具有传承谱系的中医学术流派,如郑氏妇科、政氏外科、陈氏儿科,出现了张山雷、陆瘦燕、朱春霆、吕炳奎等中医名家.近年来,虽然中医传承得到了大力扶持,但嘉定区近代出现的中医名家宝贵中医经验传承仍缺乏有效保护和传承,部分嘉定区中医名家、学术流派经验逐渐失传。通过调查发现,目前仅陈氏儿科传承相对良好。郑氏妇科因郑志洁医师高龄、
文章对朱良春老师中医学术传承和思维创新进行探讨。朱老说:“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不治之症’,而只有‘不知之症’。”朱老认为,“证”与“病”是一种因果关系,具有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两者相结合,则是为创造新医药学派提供了较为完善的合理的思路与方法,也成为中西医结合的重要途径。朱老临床孜孜以求的是“疗效”二字,所以他“博采众方”。朱老认为,创新不能背弃传统,不能丢了特色。而中医的特色优势,主要表现在天人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