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派中医地域文化概论

来源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八次中医医史文献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aolovey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川派中医是中医学众多的地方医学学派之一,近年来有关"火神派"的讨论十分活跃,其学术特色从医家及学科特点进行总结的资料也开始增多.四川独特的地理位置、山川气候特点以及文化背景,应是产生川派中医最重要的自然和社会基础,是形成川派中医特色更深层次的地域环境因素.四川多元化的地理环境和多雨潮湿的气候特点,对四川中医药的发生发展和医家用药特点带来显著的影响。四川医家一方面擅用辛温发散温阳除湿药物,处方药猛剂重,另一方面不少名家用药轻灵平和淳正,以及伤寒与温病学术并行,不同学术风格兼容并存,在中医地域医学中独树一帜。相对艰险封闭的自然条件,造成四川古代与省外特别是北面中原地区文化交流困难,古代四川医家与外界文化及学术交流不易,当是形成其独特地域医学风格的重要原因之一。但近现代以来,北方、江浙等地文人、医家大批入川,促进了各地医家与四川医家之间的学术交流,推动了四川中医学术的发展。儒学是巴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学对于川派中医有着重要影响,特别是易学与经学与中医学关系最为密切。现代医家任应秋4岁即就读私塾,及长入江津县国医专修馆攻读经学,其问曾求学于经学大师廖平,得其传授治学之法,使任应秋在治经学、训诂学、考据、目录等方面打下扎实基础,为以后研究中医学奠定了扎实的文化根柢。任氏刊行的著作达37种,1300余万字,在现代中医界堪称学术翘楚。当居四川儒医中与廖平一脉相承的的理论大师。成都刘复亦受业于廖平,得其传,以继承古医学为志,创立中国古医学会。由此可见,儒学特别是易学、经学修养是川派中医重要的文化思想基础,儒学是川派中医的重要文化渊源。
其他文献
薛己在《内经》有关脾胃理论和李杲脾胃学说的影响下,对脾胃与元气的关系也有深刻体会,做了进一步发挥;其在临证治疗中,亦着重调理脾胃、补益元气以固根本,形成了独特的诊疗思路与方法.薛己不仅突出了脾胃盛衰在生理与病变上的重要性,而且在此基础上强调了不论内伤或外感都存有补法,重视调理脾胃、补益中气,以化生元气即所谓的“审系劳伤元气,虽有百症,但用补中益气汤,其病自愈”。治病求本是中医治病的显著特色,薛己十
在现行的中医基础理论中,“骨”被归为“奇恒之府”之一,“肾”主骨的生长发育虽成为传统的主流观点,但不应遗失“少阳主骨”之说。“少阳主骨”的指代不明确有复杂的原因,但究其根本,在于中医理论体系未能将脏腑辨证和经络辨证体系统一结合起来,出现了“胆”、“骨”、“脉”“髓”、“少阳”等概念上的重叠及模糊。但是,中医的实证性决定了它对临床依然有切实的指导意义。“少阳主骨”思想并非单指少阳经的骨病,它涵盖了全
石刻文献是以石质为书写材料的语言信息资料,或称为"碑刻文献".在现存各种石刻文献中,就有不少医学文献.在这些石刻文献中也分布了一些石刻医学资料,包括医方、针灸、养生、医事等内容.为了使学界更清晰地了解与利用这批资料,笔者对民国之前广西地区所见的石刻医学文献进行系统搜集。广西石刻医学文献现存5余种,其中既有成篇的医方药文、医学事记,也包括有医学内容相关的石刻题字,另外还有数种仅存篇目。这些文献主要分
黄元御(1705-1758),山东省昌邑人,清代著名医学家,生于康熙四十四年,卒于乾隆二十三年.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人体“阳气”和气化思想重视程度的提高,中医工作者对黄元御学术思想的特点也逐渐重视。通过研究发现,黄元御提倡“扶阳抑阴”、“四维之病”、“重视中土”、“运气学说”。其医学思维模型概括为“中气升降,和合四维”。其临床用药思路可概括为六气治法、顾护中气、健脾调中、注重疏肝、扶阳抑阴五个方面。
《伤寒论》《金匮要略》为东汉张仲景所著,因其理无不该,法无不备,且方药缜密、药精力宏,故后世称其"启万世之法程,诚医门之圣书",尊其为"方书之祖".其中大多数方剂至今仍被广泛应用.然而,由于随着历代度量衡的演变及书中使用的非度量衡的计量方法,使许多药物至今未能有明确的古今换算标准,严重影响了临床的疗效.中医不传之秘在于剂量,药物剂量是临床取效的关键.东汉张仲景经方药物剂量量值是以东汉度量衡量值为依
人类最初的文明产生于农业发达的大河流域,在大河流域出现了世界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即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文明中产生了他们自己的医学.古埃及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有着他们的崇拜信仰、对生命的认识、对疾病的认识,这所有的条件促进着古埃及的医学发展.研究发现:古埃及人在宗教信仰下对疾病使用魔法、巫术的治疗,在现代某种程度来说属于心理治疗的一种方式,也不全无道理;古埃及人由于生存的特殊自然环境,注意
20世纪第一个10年开始,近代中医教育家先后开办的一批卓有成效的中医学校,无疑成为保存、传授、交流、发展中医学的一个重要阵地。天津地区,陈曾源首开先河。陈曾源先生创中国医学传习所以深造中医,振兴国粹,阐发古医之真学,以救民生而阐发三民主义为其办学宗旨。中国医学传习所中的分班及课程设置为:学校分日、夜两班。日班与夜班毕业后,教育局及社会局均颁发证书。陈曾源先生对学员要求非常严格,每期结业均由他主考。
1990年《新安名医考》和1999年《新安医籍考》的出版,为后来的新安医学研究奠定了文献学基础,其后多有补缺补遗乃至纠偏纠误的学术论文问世。本文就御医王碘生平事实补遗,明代休宁籍御医方应震、李德卿,明代绩溪籍御医汪柳庵,《伤寒论后条辨》的黄周星序,清康熙刊本《医读》这五个新考证结果进行介绍,并将其补漏于后.以供研究参考。
徐春甫是新安医学家汪机的再传弟子,也是传扬固本培元治法的姣姣者,他在著作中,不仅有对王纶"血证不可用参芪"的批驳,还进一步对世医滥用四物汤、补阴丸之害大加鞑伐,其固后天之本、培"脾胃元气"之治用,较之先师有过之而无不及.徐春甫认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补中益气“为王道之本,而实为医家之宗主”,力荐重用活用白术、人参、黄芪等补益元气。脾胃不足,宜以白术为君,人参、黄芪为臣,专精而效速。肥人倦怠、气虚
《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的"五方论",暗含着中国传统医学地域性起源的解说.笔者之前以"中国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学说"(简称"文化区系")为新视角,探寻了北方艾灸、东方砭石、西方毒药和中央导引的疗法起源问题.本篇将聚焦于"南方九针疗法"的起源.笔者认为,“九针”源起于南方“百越”族群的文身习俗。其依据有二:一者,以往少有学者关注“百越”族群的文身工具和丹砂颜料与“九针”之间的关系,笔者为解答《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