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某超一级建筑边坡治理工程

来源 :第四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vkisaher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某建筑边坡因高度超标、地质条件复杂、坡脚建筑物密集、破坏后果极为严重等原因,安全等级定为"超一级",主要采用格构式预应力锚索挡墙加固.施工过程中局部发生了中型滑坡.对滑坡采取了多种手段重新勘察,根据勘察结果综合分析认为滑坡属于局部牵引作用引起的推移式滑坡,主因是支护结构尚未完成就向下超挖过多,客观因素有地质结构不良、地形较陡、地下水环境特殊等.滑坡治理设计计算采用了通过反演分析法得到的滑动面抗剪强度,设计方案中增设了抗滑方柱.同时对其他地段进行了设计复核.复核时,进行了现场岩体原位直剪试验,对原勘察报告提供的主要岩土层抗剪强度指标进行了验证,从而证实原设计是安全的.工程已完成3~6年,监测结果表明边坡支护及滑坡治理总体成功.
其他文献
堆石料压缩特性参数是堆石坝沉降计算主要的参数.本文根据我单位勘测设计的5个工程74组试验资料,统计分析了石渣料作为主堆石料、次堆石料、过渡料及垫层料的压缩特性参数及规律性.进一步分析了浸水饱和、密实度、颗粒级配(小于5mm颗粒含量)、风化程度、岩性对石渣堆石料压缩特性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石渣堆石料风化程度和浸水饱和对压缩特性参数影响最为明显,其他因素则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盾构隧道施工中,对于刚脱离盾尾的管片,经常会出现局部或整体上浮,表现为管片错台、裂缝、破损和轴线偏位等问题.本文利用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的方法,通过在盾尾管片施加动态上浮力模拟盾尾管片上浮现象,分析其成因及影响因素,并结合杭州地铁某段实际监测数据验证该分析方法的可靠性.结果表明,中等埋深的盾构隧道,其管片在壁后浆液的动态上浮力及上覆土体应力的共同影响下,底部上浮量可达85.7mm,与现场实测情况基本
某16m深桩锚支护基坑开挖最下一层土方后发生了险情:桩顶及桩身最大水平位移分别达120~150mm及190~200mm,桩身钢筋拉应力超过244~317MPa后失去了读数,地面张拉裂缝与剪切裂缝贯通形成了完整的滑坡周界并连通至基坑边,桩身出现环向裂缝.现场决定回填反压抢险.设计者采用力平衡法,令回填土方产生的主动土压力等于被开挖土体产生的被动土压力,较为准确地估算出了回填方量,进而制订了最恰当的抢
复合结构面由于剪切破坏过程的复杂性,对其强度参数取值一直没有获得成熟的表述方式,其破坏机制的认识也没有更多的进展,本文利用离散元(3DEC)软件,通过3种不同工况研究了复合结构面的破坏特征及强度参数取值.认为裂纹尖端剪应力集中是引起复合结构面强度变化的主要因素,并建议:当复合结构面间参数值相差较小时,可考虑应用修正的加权公式来表征其抗剪强度,而当结构面间强度参数相差较大时,加权公式难以量化复合结构
为研究丹巴石英云母片岩的各向异性特性,首先开展了工程现场三轴加卸载试验,并获得了较大尺度试件的强度和变形各向异性参数.基于现场试验结果,采用UDEC建立了二维数值加载模型,重点考察片理对片岩各向异性的作用机理,分析了不同片理方向加载时岩体的强度和变形各向异性特征.之后对实际隧洞工程开挖响应过程进行模拟,分析了考虑岩体各向异性特征后隧洞围岩的破坏机制,并通过与现场测试成果对比,探讨了该分析方法在实际
土体力学性质是分析坡体稳定性的基础,为了分析地震后泥石流源区土体力学特性,以北川魏家沟为例,利用土静动三轴仪针对砾石土含水率、振动周次等参数对强度的影响进行研究.实验土体的含水量从7%~100%变化.由实验结果分析了砾石土的静强度随含水率的变化特性,以及动孔压、动应变、动强度随动载荷周次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存在一个临界含水量,超过该值,土体强度快速降低,受动载的影响越显著.
针对近年来新出现的双排桩-水泥土墙新型支护方式的机理尚不明确的现状,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在现场实测桩体数据的基础上,利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建立搅拌桩-水泥土墙复合支护的基坑开挖三维数值模型,通过调整各土层的等效弹性模量对基坑开挖后的复合桩体位移进行反演拟合,并对后处理得到搅拌桩的云图和桩的内力在开挖前后的变化进行分析,从 为均匀,其中灌注桩在开挖面以上承受负向弯矩,开挖面以下承受正向弯矩;灌注
本文利用modeling of models的方法研究桩基长径比对单桩承载力离心模型试验中的粒径效应的影响规律.试验中的模型桩径为0.6cm,1cm,2cm和3cm4种,模拟的原型桩径为20cm,30cm和50cm,长径比分别为5,10和15.通过比对不同尺寸的模型桩模拟同一原型得到的荷载—沉降曲线、极限承载力和相应的基础沉降等特性,并利用粒径效应评价指标对桩基试验中的粒径效应进行定量的讨论.结果
通过对某工程场地工程地质情况、地下水、周边环境及基坑情况进行合理的分析评价和理论计算,提供了大基坑多个围护对比方案,经过对比优化后选择了排桩加内支撑支护结构对大基坑进行围护,同时对该方案支护桩类型、结构、布置方式、参数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明确了围护结构施工时对排桩、搅拌桩、压梁及支撑体系的技术要求,并提出了围护结构施工时对监测的要求以及在紧急情况下应采取的安全措施.
针对陈家祠广场地下空间基坑工程具有开挖面积大、地质条件复杂、周边紧邻历史文化遗址和城市轨道交通线、工期紧张等特点,基坑工程设计采取了从强度控制转变为变形控制的思路.综合采用经验判断与理论分析计算等方法,确定了以旋挖桩与内衬墙相结合的"桩墙合一"、以地下层楼盖结构为水平内支撑的逆作法基坑围护结构方案.结合地下空间结构的使用功能要求,设计首层楼盖支撑为梁板式结构,二层支撑为无梁楼盖型式,底层采用整厚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