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通勤时段北京道路拥堵分析

来源 :2016中国地理信息科学理论与方法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zhg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路交通是城市社会、经济活动的纽带和动脉,合理分析交通拥堵状态并预测学生通勤时段道路交通拥堵状况,对智慧交通及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本研究使用出租车轨迹数据和中小学POI数据,基于道路通达性,提出一种道路拥堵等级识别方法,该方法可定量分析与预测学生通勤时段道路交通拥堵状况.以北京市五环内主城区为案例区,得到上学、放学4个时间段的北京道路拥堵分析得到主要拥堵路段与高德在线地图实时拥堵基本一致,同时得到中小学聚集的区域道路拥堵情况.研究结果与实际情况符合,可以为城市道路交通规划,智慧学路及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一定的意见和建议.
其他文献
常规面向对象图像分析方法(Object-based image analysis,OBIA)遵循"先分割后分类"的技术框架,然而仅基于分割图斑的OBIA存在局限性,如没有考虑到图像的边缘信息.由于人工地物是高分影像信息提取的重要目标,而且其一般具有平直边界,为此,将直线作为线基元实现面线协同OBIA。为实现上述目标,设计了面(分割图斑)线(直线)基元融合的OBIA技术框架(Region-line
阐述了矢量地理数据多重数字水印的国内外研究进展.首先陈述了矢量地理数据多重数字水印技术的相关概念;然后根据多重数字水印技术采用的不同算法分别陈述了多重数字水印技术的研究现状;最后对矢量地理数据多重数字水印技术研究进行了展望.今后矢量地理数据多重数字水印技术研究可以从多重水印容量定量表达;多重水印信息动态嵌入研究;多重水印信息动态检测等方面开展。目前针对矢量地理数据的多重水印技术研究较少,且多集中于
基于DEM提取沟谷网络,其中一个关键参量是汇流阈值,目前该阈值的选择大多是通过经验判断或者目视观察,不具有普遍适用性.为了解决阈值不确定性,本文以5m分辨率DEM为实验数据,提出了一种基于沟头点的自适应沟谷汇流阈值的确定方法.沟头是沟谷网络的起点,影响着沟谷的几何形状、地形指数和水文响应.首先使用正负地形法提取沟沿线,将初始河网沿汇流反方向延长至沟沿线相交,获取沟头点,然后将沟头点汇流值的众数作为
人口密度变化是大都市发展过程中人口集聚扩散所产生的本质特征.通过构建人口密度方程,可以定量地表达城市人口密度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时空变化过程.关于城市人口密度方程的研究已经非常丰富,但仍有不尽完善之处.例如,计算人口密度的空间单元的划分方法及其大小,将给人口密度方程的构建带来重要影响,这就是在地理学和生态学领域都极为关注的尺度效应问题.本文将以上海为例,探讨与人口密度方程相关的空间尺度效应问题.
面对重大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建立有效的应急反应机制,实现高效的应急物资救援是拯救生命,减少财产损失的有效手段.然而,在灾害环境下,因遭受交通事故、次生灾害及社会车辆无序进入灾区等多种动态因素的影响,交通网络状态难以预知,导致难以寻找有效的运输路径,进而延误应急物资的及时运达;此外,动态变化的灾情将产生不断变化的物资供应与需求.传统方法在动态环境的适应性、多出救点多受灾点间的调度均衡性以及求解效率等
公交车辆到站时间预测是实现智能公交的重要内容,根据智能公交发展现状及需求,提出基于站点间运行时间曲线匹配的公交到站时间预测方法.同时考虑到影响公交到站时间的因素较多且关系复杂,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实现了历史数据的自动分类.最后,以广州市311线路111天的公交进出站数据为基础,对提出的预测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可行性和准确性两方面都是有效的.
建筑物是地形图中的主导面要素,其匹配方法一直是空间数据处理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针对多尺度面实体复杂匹配类型难获得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几何和环境相似性的多尺度建筑物面实体的层次匹配方法.该方法将匹配分层次进行,交叉利用实体的几何和环境信息,由简入难,以易匹配带动解决难匹配.首先通过几何相似性获取易匹配的1:1匹配;其次依据匹配度高的1:1匹配结果建立Delaunay三角网,将匹配区域剖分为一一对应
出租车轨迹反映了路网上人类的移动模式,不同时刻一个出行的上客点和下客点分别反映了出行的起点和终点,表达了人类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每一个出行可以看作人类活动的一个随机移动.为了在精细尺度上研究出行的空间相似性,本文基于主题模型研究了出行的分布.从原始GPS数据中提取每一个出行,并且每一个出行赋予相应的语义信息,出行终点对应路段编号.这样每一辆出租车的轨迹由一系列出行目的地构成,每一辆出租车的轨迹对应
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资源条件,掌握粮食生产潜能的驱动机制,对于粮食安全的管理至关重要.本文以湖北省为研究区域,首次将地理探测器方法运用到基于栅格单元下粮食生产潜能的空间驱动力因子分析中,打破了其他传统分析模型仅基于属性值的探测分析瓶颈,将空间分异性纳入考虑,从而全面地探究自然和人文两大类因子对粮食生产潜能的驱动力大小,并深入发现驱动力因子的哪一分区对粮食产能的决定力最大.本文研究发现:1)气象
土壤有机质光谱反演的过程中校正集的构建对模型的预测精度有着重要影响.如何构建合适的校正集,以及如何在保证一定模型预测精度的前提下降低建模成本是当前研究的重要方向.本文以江汉平原洪湖地区水稻土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基于光谱信息的Kennard‐Stone(KS)法,同时考虑理化性质与光谱信息的Rank-KS和SPXY法,构建样本数占总校正集不同比例的子校正集,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建立土壤有机质的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