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地应力砂板岩区大型地下厂房岩锚梁精细化开挖施工技术研究

来源 :雅砻江虚拟研究中心2018年度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ffee09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河口水电站地下厂房处于高地应力砂板岩区,厂区第一主应力与厂房轴线大角度相交,应力集中释放破坏岩体问题突出,且存在优势裂隙发育不利于块体稳定等地质问题,导致厂房岩锚梁开挖施工难度大、成型质量难控制.开挖中严格遵循“薄层开挖、随层支护”原则,并采用“先固后挖”等预加固措施严格控制围岩变形;通过1∶1精细化爆破试验优选爆破参数并严控爆破钻孔质量;根据地下厂房洞室群围岩稳定速率监测与反馈分析成果进行支护参数动态调整,确保了岩锚梁开挖优质成型.本文对高地应力砂板岩地层岩锚梁精细化开挖施工控制措施全过程做了详细介绍,可供同类工程参考.
其他文献
随着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不断接入,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面临着更大的挑战.考虑到多种能源间的互补特性,构建了梯级水电、风电和光电联合系统的短期优化运行模型.基于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和Copula函数,利用实际运行数据建立了风电和光电有功出力的联合分布模型.针对水电站上游水位—水库库容、尾水位—下泄流量等非线性因素,采用多种线性化方法将原优化模型转换为混合整数线性规划(mixed integer lin
我国将大力推进风光水互补可再生能源基地建设,基地规划设计阶段优化确定各电源容量规模对互补运行十分关键.本文以雅砻江流域风光水互补基地为例,建立多能互补电源容量配比的多目标优化模型,采用多目标遗传算法进行优化求解.结果表明,该模型得到的可行解集可提高电能输出稳定性,相邻时段平均出力变化及出力最大变幅目标值最大分别可降低19%、4.5%.研究成果对风光水互补运行时降低风光出力不确定性,改善水库调度决策
近年来,我国风电、光电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同时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弃风、弃光问题.本文通过分析雅砻江流域水电、风电、光电的出力特性,研究该区域风、光、水能之间的互补特性,并结合雅砻江流域水电开发研究了风光接入调度方式.分析结果表明,依托流域水电站建设开展风光水互补综合开发利用,可实现风能、太阳能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消纳,输送安全稳定的优质电能.
充分利用流域梯级水电的调节能力和送出通道,实施风光水多能互补开发、打捆外送,可有效解决新能源发电不稳定、送出难等问题,对创新风光资源开发利用,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提高能源系统综合效率,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具有重要意义.由于风光水互补开发国内外均尚无成熟先例,优化和创新现有管理方式,提供适宜的体制机制保障,成为推动互补项目落地实施的必要条件.本文依据风光水多能互补开发的工程技术特性,
风光水互补开发是一种创新的新能源开发运行模式,是未来重要的新能源发展方向之一.本文结合光伏行业发展现状、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探讨了光伏发电平价上网进程、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展望,分析了平价上网将进一步提升雅砻江风光水互补电力的经济性和市场竞争力,加快破解基地建设面临的技术和管理新挑战,促进清洁能源基地顺利建设实施.
雅砻江流域风光水互补清洁能源基地已列入国家相关能源发展“十三五”发展规划,试点项目旨在探索风光水互补调度运行、市场消纳、上网电价、利益协调体制等涉及体制机制问题,为下一步规模化建设积累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光伏电站主要设备(组件、逆变器)技术更新日新月异,投资占比较高,其选型直接影响光伏场址选择、发电量估算、经济性评价,有必要提前开展策划.本文针对雅砻江流域风光水互补清洁能源基地试点项目的
随着越来越多的清洁能源项目采用BOT方式发包,对该模式下优缺点研究、风险分担及相应设计原则的研究变得迫切,笔者通过对BOT方式发包项目特点及清洁能源项目风险分配的深入研究,提出了风险分担设计原则,并以雅砻江流域上游梯级电站为例,分析了传统模式无法顺利落地的项目在进行合理风险分配后,BOT方式发包将大大提高项目成功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文以某水电站的浅变质粉砂质板岩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其矿物成分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各项物理力学试验,如岩石物理力学性质试验、岩石中剪试验、岩体变形试验、岩体变形试验配套声测、岩体强度试验、结构面强度试验、岩体应力测试,通过试验数据和板岩的构造研究,得出粉砂质板岩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的工程地质特性,作为建筑材料时具有粒型差及碳质对混凝土中气体排放有抑制作用的工程地质特性.究其原因,分析其间的相关性,将该区
雅砻江两河口砾石土心墙堆石坝坝高295m,为中国国内目前正在填筑施工的同类工程中的最高坝.坝壳堆石料主要采用粉砂质板岩、变质砂岩以及变质粉砂岩夹板岩,针对料源的复杂性,本文通过室内三轴试验,研究了板岩及砂岩的物理力学特性,在此基础上,分析坝体堆石分区范围及力学参数变化对坝体应力变形的影响.同时,结合同类工程,从堆石体分区、堆石料岩性及力学特性等方面进行堆石体变形控制的探讨.
采用长江科学院自主研制的大型微摩阻土工真三轴仪,对粗粒土开展不同中主应力系数(b值)、不同固结压力下的真三轴试验,研究三向应力状态下粗粒土应力变形和强度演化规律,并采用试验数据对几种经典强度准则进行初步验证.结果表明:相同中主应力系数b,试样应力—应变曲线初始阶段斜率以及峰值应力均随初始固结压力的提高而增大,低固结下试样体变先缩后胀,剪胀效应明显,而在高围压下,加载全过程试样均呈体缩,剪胀被显著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