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目标追踪任务是近年注意研究中非常普遍采用的一种范式,其为揭示动态场景下注意的规律提供了非常生态化的方法。在多目标追踪任务中,最常使用的模式是被试同时追踪多个与非目标在视觉上相同的运动客体。已有的很多研究表明:在追踪过程中,目标得到选择性易化的同时非目标会得到选择性的抑制作用。这些运动客体一般具有可以与背景进行分离的清晰轮廓。Pylyshyn等人认为能够成功进行前注意阶段的分离运算是成功将注意资源选择性绑定到心理上选择目标的前提。这种自动化的分离运算同时也可以保证有效地抑制非目标。在日常的客体识别及追踪任务中,除了将客体与背景进行分离的轮廓外,很多客体还具有内部特征,如颜色,纹理等。一般认为,轮廓在识别客体中起关键作用,因此组成轮廓的特征就会获得更多的认知资源,其物理特性(如颜色、明暗)的变化就会更容易被觉察到。而内部特征由于获得的资源更少,在快速运动或快速显隐的情况下,其上的特性变化就会更容易忽略。那么在多目标追踪任务中,这种轮廓特征与内部特征的认知资源分配不均衡,分别在作为目标与非目标的客体上是否在注意资源的分配上表现出不同呢?本研究采用经典的多目标追踪范式探讨上述问题。这里目标与非目标在视觉上完全相同,均由外部轮廓和内部纹理组成,在构成面积上,外部轮廓与内部纹理相当。在追踪的过程中,随机安排外部轮廓或内部纹理发生亮度上的变化,这种变化既有可能发生在目标上,也有可能发生在非目标上。要求被试在追踪事先指定的目标的同时,监测是否有亮度变化的发生。结果表明,与无追踪的基线任务相比,目标上的外部轮廓与内部纹理变化获得同等程度的易化。而在非目标变化的觉察上,内部纹理比外部轮廓获得了更多的抑制。可见,在多目标追踪中,易化与抑制在对视觉客体的外部轮廓与内部纹理的作用机制上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