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lcaliphila)和生物炭对土壤镉形态及其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来源 :第二十次全国环境微生物学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5693857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镉是主要的重金属之一,具有强大的化学活性,对人体健康、植物生长以及微生物生态系统具有重大影响.目前,我国受到镉、砷、铅、铬、汞等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近2000万hm2,约占总耕地面积的1/5,其中镉污染耕地达1133万hm2.镉的生物有效性及毒害性等取决于它们在土壤中的化学形态.欧盟BCR连续提取法将镉形态分为弱酸提取态、可还原态、可氧化态以及残渣态,其毒性和迁移能力依次降低.近年来,生物修复由于其费用低、效果好,对环境友好等特点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本文针对稻田土壤镉污染的问题,模拟淹水环境下,添加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lcaliphila)和生物炭,分析不同处理和不同时间镉形态及其微生物群落的动态变化.结果 表明,添加假单胞菌促进了镉形态的转移,显著降低了镉的弱酸提取态含量,其中假单胞菌的数量与镉形态变化显著相关;添加生物炭也对镉形态变化具有影响,但是变化不明显.统计分析显示微生物群落在不同处理和不同时间都具有显著差异,微生物群落的变异与镉形态的变化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从而体现微生物群落在镉形态变化中的重要作用.群落Alpha多样性与镉形态变化也具有显著相关性.其中,变形菌门、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是微生物群落中的主要菌群.在属水平上,Pseudomonas、Bacteroidetes、Ferruginibacter、Flavisolibacter等菌群与镉形态变化显著相关.网络(Network)分析表明添加的假单胞菌在微生物群落互作中起到重要调节作用,这很可能进一步影响到土壤中镉形态变化.研究结论显示,添加假单胞菌能有效促进镉形态的转变,降低镉在土壤中的毒性,此过程作用机制主要通过假单胞菌对镉形态的直接转化作用及其与其他菌群互作从而进一步促进镉的形态转变,降低其毒性.添加生物炭对镉形态转化作用效果不明显,这可能与此状态下的微生物群落互作有关.另外BacteroideteS、Ferruginibacter、Flavisolibacter与假单胞菌的互作对土壤镉形态的转化作用也值得进一步研究.
其他文献
从生物冶金体系中,筛选出具有高效转化重金属的菌株,达到微生物高效转化,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目的,是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本研究采用9K培养基,通过稀释分离的方法,从德兴矿样中筛选分离出一株生长迅速,产酸能力强的喜温流杆菌(Acidithiobacillus caldus)DX-csu,并运用16S rRNA基因测序的方法,并根据其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的喜温流杆菌16S rRNA基因序列进行同源
随着工业的迅猛发展,工业废气污染已成为人类日益关注的环境问题。目前对于工业废气的处理技术仍然存在运行成本高,管理复杂等缺点,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设计了一种利用微生物法处理环境污染物的装置。此污染物处理设备采用地面以下的地理填埋式结构,设备的主体放置于地下,地上可作为停车场、绿化带等,极大减少了工业废气处理装置的占地面积,节省了大量地表空间,充分利用土壤的相对恒温的特点,有利于微生物的繁殖,对工业废
近年来,中肋骨条藻作为一种全球广泛分布的有害赤潮藻,经常形成大面积的赤潮灾害,严重威胁着海洋生物安全和海洋生态环境.中肋骨条藻赤潮爆发时会分泌大量的有害代谢产物,耗尽水体中的溶解氧,对海洋中其它生物正常生活以及海洋生态系统平衡的维持造成巨大威胁.因此,如何有效防治中肋骨条藻赤潮显得极为迫切.在众多防治策略中,“以菌治藻”因其具有高效、无毒、低成本等特点成为当前赤潮污染治理的研究热点.我们课题组分离
为了探究解毒方法对嗜热菌生物降解酸预处理甘蔗渣产氢气的影响,本文比较了漆酶、硼氢化钠和水洗涤三种解毒方法,并对解毒效果进行表征.结果 显示漆酶和硼氢化钠处理可以使氢气产量提高23%和70%,但氢气总产量仍然较低,不适合用于嗜热菌产氢研究.水洗涤解毒方法可以显著提高嗜热菌的产氢量(约10倍),同时研究了DSM1313和MJ1的共培养产氢体系,通过优化后产氢量可以达到73mM.添加CaCO3显著促进了
在作物生长季节,虽然土壤微生物的生物量比植物的生物量少很多,但微生物的氮、磷和钾含量(百分率)却比植物高10倍以上,且在作物单季生长时间内,微生物能多代繁殖,使得微生物吸收的氮、磷和钾量超过了高等植物的吸收量.由于微生物固持氮、磷和钾的时间短,且随着细胞的死亡,氮、磷和钾很快释放出来被当季作物利用,此外,微生物在活动过程中还会分泌多种酶参与土壤物质循环,因此,微生物在作物养分资源利用方面发挥着重要
好氧反硝化现象自1983年由Robertson和Kuenen提出后,凭借其诸多优点,已引起世界范围内众多学者的研究.本课题组成功筛选出一株好氧反硝化菌Pseudomonas stutzeri T13,结合全基因组测序结果及脱氮效能分析,确定其为一株好氧反硝化菌.但对该菌株的脱氮途径尚不清楚.本文将好氧反硝化菌P.stutzeriT 13接种于不同初始浓度的,以氨氮、硝氮和亚硝氮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
Rhodococcus sp.P14是实验室前期从近海沉积层中分离得到的一株能够以多种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为唯一碳源生长的菌株.在对该菌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和分析的基础上,获得了一种能催化多种PAHs环氧化的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CYP108J1,其在转录水平上受到多种PAHs的诱导上调表达,本研究发现,在CYP108J1上游存在一个
为了解通风量变化对于畜禽粪便堆肥化过程中的氮素损失和氧浓度变化对氨氧化菌群的影响,本实验设置了四种通风处理,即处理A:不通风;处理B:通风量为0.2 Lomin-1oKg-1TS;处理C:前14天不通风,15-56天通风量0.2 L·min-1·Kg-1 TS;处理D:前14天通风量为0.2 L·min-1·Kg-1 TS,15-56天不通风.分析不同时期的堆肥样品的铵态氮、硝态氮、全氮等理化指标
目前,抗生素对水环境的污染严重威胁着生态系统及人类健康,具有不易降解、易生物积累,残留期长等特点.据悉,施用于兽医的磺胺甲基异恶唑直接排入水生环境,具有高毒性.磺胺甲基异恶唑因在水中检出频率高,去除率较低而成为研究热点.常规的处理工艺包括吸附、化学氧化、膜分离、混凝等,其中混凝法去除率较低,而化学氧化与膜分离技术运行成本较高.采用微生物絮凝剂去除水中的磺胺甲基异恶唑是处理水中磺胺甲基异恶唑的一种有
磺胺甲基嘧啶(SM1)是一种含有氮杂环结构的抗生素,传统的污水处理工艺很难将其有效去除,对人类也具有潜在的健康危害.本文利用微生物纯培养技术,以环境中频繁检出磺胺甲基嘧啶(SM1)作为目标污染物,以污水处理厂二沉池回流的活性污泥作为SM1降解菌分离的接种源,经多次富集、分离、纯化,获得十几株磺胺甲基嘧啶降解菌,分别对其降解效能进行鉴定,最终筛选出一株能够高效降解磺胺甲基嘧啶的菌株.该菌株可在7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