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思维与认知抑制:注意的中介作用

来源 :中国心理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p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认知抑制指对认知内容或过程的抑制。对于创造性思维与认知抑制的关系,一直存在两种观点之争:一种观点认为认知的去抑制是创造性思维的关键,而另一种观点认为高创造性思维水平者具有更高的认知抑制能力,并且面对不同干扰程度的任务和不同的问题解决阶段灵活地调整自注意。以《威廉斯创造力思考活动》测量72名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水平,并根据其标准分上下一个标准差选取高和低创造性思维水平组被试各15人,同时选取《瑞文高级推理测验》测量智力、《大五人格量表(BFI)》测量人格作为协变量,运用概念验证任务和负启动任务,探讨创造性思维与认知抑制的关系。结果发现:(1)需要将智力和人格的开放性维度作为协变量控制;(2)创造性思维水平与无认知干扰任务的反应时呈显著负相关;(3)创造性思维水平与有认知干扰任务的负启动任务的反应时呈显著正相关,高创造性思维水平者的负启动效应量高于低创造性思维水平者,但差异不显著。结果符合创造力的注意中介模型的解释,表明高创造性思维水平者具有更高和更灵活的认知抑制能力。
其他文献
系统长期行为敏感地依赖于初始条件是混沌区别于其他运动体制的本质特征.蝴蝶效应正是这种对初值依赖性的形象比喻.某奶粉事件也是由个体的失范行为被无数次迭代、后果被无限放大的结果.基于此,蝴蝶效应也为个体道德的反思提供了客观和现实的平台.
历史上关于上帝存在的讨论,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以笛卡尔为代表,将“上帝存在”作为分析陈述,根据该陈述必然为真证明上帝存在:一种以康德为代表,由于实际上上帝不出现在我们的经验中,所以陈述“上帝存在”并不为真.两种观点都有其合理之处,也各有弊端.康德将证实一个综合陈述的方法扩展到了分析陈述,没有考虑到分析陈述在证实上的特殊性.笛卡尔注意到分析陈述在证实上的特殊性,但没有注意,这种方法充其量只能证
用系统科学中的复杂网络理论来分析科学知识的结构问题.结合科学知识的结构特点,指出科学知识具有无标度网络的拓扑结构特征.分析科学知识网络的具体微观机制,在B—A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修正方法.分析了科学知识网络的稳健性与脆弱性,阐明了科学革命中科学知识网络的拓扑结构变化机制.最后结合耗散结构理论,定义了科学知识网络的结构熵,从科学知识网络拓扑结构的角度,分析了科学演化的方向性和进步性问题.用系统科学的方法
技术使用是技术哲学中与技术设计相对应的一个重要范畴,是使用者时蕴含着自然规律的总是物象化为人工物的技术进行符合预定功能或不符合预定功能的操作、利用和发挥的活动,这不仅是“已经在此”的技术人工物功能的实现过程,也是使用者与技术的相互建构过程.对技术使用进行哲学反思,具有多重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以web of Science为数据源(即包括SCI,SSCI,CPCI-S三大数据库),检索其中与工程决策伦理相关的数据并下栽后,运用科学计量学的方法以及可视化技术(citcspacc软件)对这些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并绘制了工程决策伦理前沿领域的知识图谱,展示了国际工程决策伦理研究的现状.前沿及其演进过程.目前,在我国对于工程决策伦理的研究还停留在提及和注意的层面,因此,在这个阶段分析国际工程
诺贝尔奖颁奖至今,已有百年历史,中国本土自然科学奖一直与之无缘,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我国高校科研团队自主创新能力没有充分发挥.从。诺贝尔”现象反思我国高校科研团队塑造过程中所面临两大困境,即高校科研团队精神与团队协作的困境、科技评估体系与人才管理机制的困境.此种困境是由于传统文化负面因素影响下的团队精神缺失,以及计划经济影响下的。刚性”政策所带来的弊端所致.最后,基于“和合文化”,“知识人”以及
目的 了解民办高职医护生成就目标、情绪稳定性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某民办高职医护生392人进行EPQ、成就目标和SCL-90测验.结果 ①女生在抑郁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在SCL-90各项因子分上,年级差异均很显著,其中在躯体化、强迫、焦虑、恐怖方面,大三学生显著高于大一、大二学生,而大一学生在精神病性上显著高于大二、大三学生.②情绪稳定性与SCL-90量表各因子以及成绩目标都呈显著正相
本研究将领导力训练引入中学体育课教学中,通过严格的教学实验对其效果进行考察。随机选取武汉市关山中学初二年级61人(实验组31人,对照组30人)、高一篮球选项62人(实验组31人,对照组31人)、高一健身操选项74人(实验组40人,对照组34人)共197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实验组学生进行了连续15周体育课中领导力训练的实验干预。采用Carter& Townsend(1980)编制的《领导力技能量表
尽管母亲的教养方式对儿童外化问题行为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但就国内研究现状来看,这些结论主要来自横断研究,无法揭示母亲教养方式对儿童外化问题的长期影响。另外,已有研究仅关注某一年龄阶段教养与外化问题行为间的关系,忽视了这两者间关系模式的发展变化。基于上述考虑,本研究采用纵向研究设计,以500多名小学五年级儿童为被试,进行了间隔2年的追踪研究,以考察母亲教养对儿童外化问题行为的纵向预测作用以及二者关系
该研究以77名7、10、13岁儿童青少年为被试,采用"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特征调查"项目编制的视知觉-空间能力测验及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第四版),考察儿童青少年空间能力的发展状况,并进一步探讨空间能力在智力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结果表明:(1) 7~13岁儿童青少年在空间能力上处于不断的发展中,且表征能力与心理旋转能力这两种成分的发展是不均衡的; (2)空间能力在智力的年龄差异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且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