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多璜式组玉佩相关问题研究--以璜为核心的佩璜规范

来源 :丝绸之路对中华文明演进与传播的影响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jing2027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璜式组玉佩流行于西周至春秋早中期,既是周代贵族佩戴的大型玉佩饰,又是“礼”的重要载体.目前发现并复原的20余件多璜式组玉佩,均出自诸侯及其夫人或次夫人墓.这些多璜式组玉佩自上至下用朱线将玉璜、玉珠管按照尺寸递增或递减的规律穿系而成,所用玉璜为青玉或青白玉,多由旧玉改制而成.用璜数量多寡与佩戴者身份地位有关,并且遵循主观意识形态下以璜为核心的“佩璜规范”.
其他文献
敦煌本《唐太宗入冥记》抄写于晚唐五代时期,它的编写完成当非蹴于一时,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目前发现的这一写本可能编写完成于晚唐时期,反映的是距离抄写年代不远的一个编写状态.此外,该作品在其抄写年代具有一定的宣善仇恶、抨击黑暗、娱乐民众的作用,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民间冥界观及佛教发展的情状,且带有民间文学的色彩.因之,可以视其为形成于民间的“文艺作品”.
自秦汉以来,秦州虽地处边陲,但地理位置优越,且多民族错居杂处.北宋时期,由于西夏党项的崛起,秦州地位日益重要.宋王朝于是采取派官员抚定经略、招募弓箭手屯垦、置场务互市交易、羁縻笼络结蕃部等措施,使秦州成宋王朝重点经营之地与抗击西夏的前沿,成为北宋军事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以纹饰题材丰富、色彩艳丽活泼而引人注目.其中有一定数量的饰黑白彩的陶器不断被发现.这类陶器,在彩陶数量中也只是极少数.本文就其分布区域、器物类型、流行时间、纹饰变化及其渊源、影响等诸问题提出自己的认识.
丝绸之路是连接亚欧非三大洲之间的古代文明之路,昭示了古代欧亚之间文明交融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及其实践有利于将中国与沿线国家之间的政治互信、地缘毗邻和经济互补等优势转化为现实的利益格局和命运纽带,但是同时也必须注意到,“一带一路”建设将涉及当今世界地区热点问题较为集中和易引发冲突的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北非以及欧洲等多个亚非欧国家和地区,面临较高的地缘政治风险.而且“一
此文通过对敦煌书仪、婚礼图以及相关史料的考查,从几个方面探讨了敦煌书仪中体现的唐代婚姻六礼的转变.首先,介绍了六礼的内容以及唐之前的变迁,每个朝代都有新的色彩;其次对敦煌书仪与唐代婚姻六礼的关系进行简述,从出土的敦煌书仪看唐代婚姻仪程问题,一方面问名、纳吉和请期在唐代就有简化甚至省略的趋势,另一方面六礼从婚礼仪程概念也变成了六种具体的实物,更具实用性;最后,结合敦煌婚礼图和敦煌壁画可看出关于唐代婚
伊塞克湖位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素有“上帝遗落的明珠”之称,其周边地区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交通枢纽,在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起到过重要作用.自19世纪以来,伊塞克湖水下遗存陆续被发现,吸引着众多专家学者来此调查研究.这些遗迹遗物,时代从塞人时期一直延续至中世纪.具体来说,这里既有塞人—乌孙时期的兵器、劳动工具、饮食器,也有中世纪的城址,以及墓葬、宗教祭祀性遗迹等.经研究发现,该地曾经是丝绸之路
本文将从食品加工学和相关文献资料以及几件来自甘青地区齐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时期的石磨实物样本进行科学论述,以求达到一个更加合理的解释。
洋海墓地属苏贝希文化,年代为公元前第二千纪末到前一千纪前半期.出土的环首刀和管銎斧特点突出,整体风格属于“北方系青铜器”范畴,并受四坝文化等的影响,年代初步定为商末周初.这两种器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文化交流现象,说明北方草原文化在商代晚期已经波及鄯善地区甚至可能到更西的区域.
通过对河西走廊黑水国南、北二城C14测年结果的分析,得出黑水国南城始建年代为明代,黑水国北城始建时代可能在西夏时期.它们的废弃年代均在清代中后期,且北城废弃时间可能略早于南城.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古城兴废时代,初步推断黑水国地区的沙漠化开始于清代中期,清代后期南城的废弃标志着黑水国地区完全沙漠化.在黑水国地区沙漠化的过程中,彼时气候主要以冷湿为背景,人口的迅速增加和大规模的土地开发是导致清代黑水国地
从四坝文化发现至今,不少学者对该文化的分期、年代、源流、聚落、生业和青铜冶炼技术都进行过研究和讨论,其中尤以李水城、水涛以及孙淑云三位学者的研究颇具代表性。不过,在四坝文化各遗址出土的大量遗存中,有一类陶器—靴形器数量虽少,但特征极为突出,也尚未有学者对此类器物进行专门研究。因此,作者拟对四坝文化出土的靴形陶器进行简要梳理,并对与之相关的问题提出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