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菌属门水平丰度变化情况研究溃疡性结肠炎大肠湿热证患者和脾虚湿蕴证患者与健康正常人群肠道菌群的分布特征

来源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八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izhini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溃疡性结肠炎大肠湿热证患者、脾虚湿蕴证患者和健康正常人群肠道菌群分布特征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推测UC患者肠道菌群的结构性差异,为不同中医证型UC患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理论及实验依据. 方法:收集2015年8月至2016年2月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脾胃病科门诊和住院UC患者为研究对象,并与健康志愿者对比.提取所有研究对象粪便中细菌DNA,先通过浓度与纯度的分析提取可进行后续研究的DNA,然后通过细菌通用引物515F-806R测定DNA的基因序列;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用物种丰度分布门水平的变化情况. 结果:通过门水平上的相对丰度分析:脾虚湿蕴证UC患者拟杆菌门的含量最高,健康人次之,大肠湿热证UC患者最低(P<0.05);大肠湿热证UC患者厚壁菌门的含量最高,健康人次之,脾虚湿蕴证UC患者最低(P<0.05). 结论:脾虚湿蕴证UC患者与大肠湿热证UC患者的肠道菌群在门水平上存在26类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的菌属,在这些菌属中大部分为厚壁菌门下的菌属,是可以用于临床区分两种中医证型的UC患者的差异菌属.
其他文献
谢晶日教授认为湿热邪气是导致幽门螺杆菌产生的主要致病因素,其病因病机多为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素体脾虚导致脾失运化,湿热内蕴,正气亏虚,虚、滞、瘀是病理关键,其病位主要在脾与胃,与肝密切相关,治疗上应以清热化湿、益气健脾、调气和血为基本原则,并重视病后护理.现代医学常用抑杀HP的方法并不能从根本上根除HP,其副作用不可忽视,且极易形成二次感染。脾胃湿热证是HP滋生的主要病因病机,运用中医辨证论治调整
余绍源教授系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从医五十余年,经验丰富,擅长治疗消化病证,临床用药精简,但疗效颇佳.笔者有幸跟随余绍源教授学习3年,受益匪浅,现将其诊治慢性胃炎之经验总结如下:1、木疏土运,纳运如常余绍源教授在治疗慢性胃炎中尤其重视肝脾之气的升发与条达,在临床中常用川楝子、郁金、佛手、香附、香橼、柴胡、茵陈、白芍等药物.2、酸甘养阴,和胃通降余绍源教授依据"胃喜润,以通为用,得降则和
会议
中医学没有IBS-D这一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多有腹痛(腹胀)、腹泻的特点,多将其归属于"腹痛"、"泄泻"、"肠郁"等病证范畴.黄绍刚教授受周福生教授"心胃相关"辨证模式的启发及结合肝脾辨证体系,提出从心肝脾"血三脏"辨证模式论治肠易激综合征.临床上有些胃肠病病人虽具有心烦易怒或精神抑郁、失眠多梦等肝气郁结的症状,若只是疏肝解郁,忽略从心论治,不懂得"心-肝-脾"三脏同治,则临床疗效会大打折扣,而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以胃粘膜上皮和腺体萎缩、数目减少,粘膜变薄、基层增厚,或伴幽门腺化生和肠腺化生,或有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中医学认为该病属"胃痛"、"胃痞"、"嘈杂"等,多因饮食不节,外邪犯胃(包括HP感染),情志失调,药物损伤及先天禀赋不足及脾胃素虚等导致中焦脾胃受损,水谷运化失司,气机升降失调,久病则寒热错杂,夹痰、夹瘀,病性多本虚标实,本虚以阳虚、气虚、阴虚为主,标实以
会议
The incidence and prevalence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 (IBD), mainly comprising ulcerative colitis and Crohns disease, are increasing dramatically worldwide.Immunomodulators and biological agents
会议
目的:建立术后肠梗阻大鼠模型,观察通腹化瘀汤对术后肠梗阻大鼠肠组织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COX-2)及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表达的影响,评估肠粘膜损伤程度,为临床更好防治术后肠梗阻提供有效的治疗方剂和理论依据.方法:取健康雄性SD大鼠45只随机分为通腹化瘀汤组(药物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对照组)、空白组,通腹化
目的:研究雷公藤多苷片(TWP)对TNBS/乙醇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miR-146a,miR-146b及TLR4/MyD88依赖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方法:采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灌肠的方法建立TNBS/乙醇UC大鼠模型.模型建立成功后,将9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TWP低、中、高剂量组(3、6、12mg/kg)、硫唑嘌呤(AZA)组(6g/kg),每组15只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炎,它主要累及直结肠,呈连续非节段性分布,约有30%患者可以累及到整个结肠。中医古籍根据其大便下血,腹痛、腹泻、脓血便、里急后重的临床特点,常将其归纳为“痢疾、泄泻、肠风、脏毒”等范畴。祖国医学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有很多经验,临床有诸多治愈的患者,多有医家医案刊著。但在中医药治疗中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困扰很多人的是病情反复,缠绵难愈,其中的一个原因是治疗方法的问题,比如在
目的:建立一种病证结合肝郁脾虚证炎症后肠易激综合征动物模型.方法:通过大鼠母子分离+慢性不可预知应激法+三硝基苯磺酸灌肠三因素造模建立肝郁脾虚型炎症后肠易激综合征大鼠模型.结果:与正常组相比,三因素组体重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正常组相比,旷场实验三因素组总穿格次数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相比,三因素组抓力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目的:建立一种病证结合肝郁脾虚证炎症后肠易激综合征动物模型.方法:通过大鼠母子分离+慢性不可预知应激法+三硝基苯磺酸灌肠三因素造模建立肝郁脾虚型炎症后肠易激综合征大鼠模型.探讨痛泻要方治疗炎症后肠易激综合征作用机制.结果:与正常组相比,三因素组体重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正常组相比,旷场实验三因素组总穿格次数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相比,三因素组抓力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