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临床治验举隅

来源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八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q_1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以胃粘膜上皮和腺体萎缩、数目减少,粘膜变薄、基层增厚,或伴幽门腺化生和肠腺化生,或有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中医学认为该病属"胃痛"、"胃痞"、"嘈杂"等,多因饮食不节,外邪犯胃(包括HP感染),情志失调,药物损伤及先天禀赋不足及脾胃素虚等导致中焦脾胃受损,水谷运化失司,气机升降失调,久病则寒热错杂,夹痰、夹瘀,病性多本虚标实,本虚以阳虚、气虚、阴虚为主,标实以痰湿、气滞、瘀血多见。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日久及肾。故临床上辨证多从疏肝健脾、理气和胃、清热化湿、活血通络、养阴生津、益胃和中等治疗。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对消化性溃疡的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探讨消化性溃疡患者证候分型与五运六气理论的相关性.方法:对2012年-2015年发病的消化性溃疡患者的证候分型及发病时间的运气特点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证候分型的年份、客运、客气的构成比有一定差异.结论:五运六气理论与消化性溃疡的证候分型有一定影响.
目的:分析功能性烧心的中医证候及临床表现,总结其在证候及症状方面的特点.方法:收集127例功能性烧心的病例,通过社会网络研究的中心性、凝聚子群等分析方法,根据所得到的数据及图表,对其证候和症状的分布特点进行总结概括.结果:所有病例中共出现62个症状、14个证候,其中反酸、烧心是其主要症状,其他症状以实证为主,肝胃不和证、湿热内蕴证、肝郁脾虚证、肝胃郁热证、脾胃虚弱证是其主要证候,气滞、湿阻、郁热是
目的:观察新加青蒲饮联合奥美拉唑治疗难治性幽门螺杆菌感染脾胃湿热证的疗效.方法:将难治性Hp感染患者60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予新加青蒲饮联合奥美拉唑,口服2周为1疗程;对照组予奥美拉唑+克拉霉素+可莫西林,口服1周为1疗程.比较两组患者Hp根治情况及中医症状疗效.结果:治疗组Hp转阴率为50.0%(15/30),对照组为56.7%(17/3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症候疗效方面
隆起糜烂性胃炎(raised erosive gastritis,REG)是慢性糜烂性胃炎中的特殊类型,是一种以胃窦部黏膜复发性或持续多发性糜烂灶为特点的慢性疾病.同时前期研究表明健脾清化散瘀饮疗效确切,因此本课题拟采用健脾清化散瘀饮治疗REG,进一步观察其临床疗效,并通过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健脾清化散瘀饮对REG患者胃黏膜组织中bFGF、FGFR2指标的影响,探讨健脾清化散瘀饮治疗REG可能的作用机
目的:观察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CAG/IM)浊毒内蕴证与血清、胃黏膜组织中Livin、Caspase-3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5年5月至2015年12月就诊于河北省中医院脾胃病科门诊及病房确诊为CAG/IM的患者,共90例,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进行辨证分型,将患者分为三组,其中肝胃不和组27例,湿热中阻组28例,浊毒内蕴组35例.分别应用ELISA和免疫组
本文产胡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一种以胃豁膜固有腺体萎缩,勃膜变薄,或伴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为病理特点的消化系统疾病。是临床常见的疑难病证之一。属中医“胃痛”、“痞满,,、“嘈杂”、“吞酸”等范畴,慢性萎缩性胃炎很少有单纯的脾胃虚弱,多是虚实夹杂。气滞、血疲、食积、湿热毒互结是本病发生的基本病因。厥阴乃三阴之尽,阴尽阳生,其病特点易于化风,复杂多变。故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弱、气滞、血疲、食积、湿
本文阐述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个慢性演变的过程,无论外感、内伤,最易影响脾胃功能,出现脾胃损伤,脾失健运则水谷运化失常,气血津液生成不足而全身脏腑筋脉失养;脾胃为中焦气机升降之枢,脾胃升降失职则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转输而变生痰饮癖浊,痰饮疲浊之邪又会阻滞气机,影响气血津液运行而加重癖滞。痰疲浊邪内蕴,日久化热、耗伤人体正气,日久则脏腑功能受损,伤及胃体,胃阴受损;又由于久病入络,出现胃络受损之癖血内结,符
谢晶日教授认为湿热邪气是导致幽门螺杆菌产生的主要致病因素,其病因病机多为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素体脾虚导致脾失运化,湿热内蕴,正气亏虚,虚、滞、瘀是病理关键,其病位主要在脾与胃,与肝密切相关,治疗上应以清热化湿、益气健脾、调气和血为基本原则,并重视病后护理.现代医学常用抑杀HP的方法并不能从根本上根除HP,其副作用不可忽视,且极易形成二次感染。脾胃湿热证是HP滋生的主要病因病机,运用中医辨证论治调整
余绍源教授系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从医五十余年,经验丰富,擅长治疗消化病证,临床用药精简,但疗效颇佳.笔者有幸跟随余绍源教授学习3年,受益匪浅,现将其诊治慢性胃炎之经验总结如下:1、木疏土运,纳运如常余绍源教授在治疗慢性胃炎中尤其重视肝脾之气的升发与条达,在临床中常用川楝子、郁金、佛手、香附、香橼、柴胡、茵陈、白芍等药物.2、酸甘养阴,和胃通降余绍源教授依据"胃喜润,以通为用,得降则和
会议
中医学没有IBS-D这一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多有腹痛(腹胀)、腹泻的特点,多将其归属于"腹痛"、"泄泻"、"肠郁"等病证范畴.黄绍刚教授受周福生教授"心胃相关"辨证模式的启发及结合肝脾辨证体系,提出从心肝脾"血三脏"辨证模式论治肠易激综合征.临床上有些胃肠病病人虽具有心烦易怒或精神抑郁、失眠多梦等肝气郁结的症状,若只是疏肝解郁,忽略从心论治,不懂得"心-肝-脾"三脏同治,则临床疗效会大打折扣,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