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戏曲手势溯源考

来源 :2017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gjtd44qx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梅兰芳以兰花指为代表的手势表演是梅派表演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兰花指手势极其丰富,形态各异,美轮美奂,在1930年访美、1935年访苏演出后受到国外戏剧评论家的高度关注和赞誉.这些手势既是梅兰芳在传统旦角表演中吸收和继承的艺术产物,也是其从龙门石窟、晋祠女像、造像手印、中国绘画、生活滋养的他山之石,同时与梅兰芳对手势的艺术加工和刻苦锻炼密不可分.梅兰芳兰花指的源流与活水是艺术家向内吸收,向外借鉴,美的甄别,精益求精的艺术成果.
其他文献
古谣谚在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凝结民众智慧的经验总结和论述,涉及书画创作技法、师承渊源、书画理论、书画审美等。这些谣谚不仅揭示了书画艺术内在规律,也是书画艺术理论与创作经验交流和传承的一种方式,还是研究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重要史料。
萨满教,产生于母系社会的图腾和崇拜巫术,是一种崇拜自然,信仰多神的原始宗教.“萨满”一词系通古斯语,意为兴奋、不安的人.萨满教的主持者称为“萨满”,通古斯意为巫,其仪典称为跳神.萨满自称介于人神之间,司两者之联络,善能歌能舞,娱神医人.萨满教并无统一的教典,也没有严格、完整的宗教组织,更无创教的始祖神,甚至连固定的宗教活动场所也没有.新宾满族自治县满族的萨满信仰,与其他地区的满族萨满信仰同样起源于
民间服饰习俗与民间文学是研究民俗文化两个相对独立的方向,但从某些方面上讲二者也具有关联性,本文拟从民俗学的角度,通过田野调查以及大量的文献作证来阐述民间文学对崇拜习俗、婚姻习俗、社会生活、农业生产等服饰习俗的反映,并结合部分服饰实物分析民间故事等题材的文学作品在服饰上的体现,进而对两者之间存在的通性以及共生关系进行辨析,挖掘其中的民俗心理,力图从民俗文化的视角探寻汉族民间服饰习俗发展的轨迹。
会议
在媒介的理论维度下,《芬尼根的觉醒》可以被看作是媒介文化转型的隐喻。它既体现了媒介即“人的延伸”、媒介变迁即人类部落化、解部落化和再部落化历史进程的核心理念,说明了艺术家创造和发挥“反环境”及其功能的重要作用,又揭示了原型与陈词相互转化的规律,表征了口传和文字媒介衰落、电讯媒介兴起的时代新变,还提供了重新理解文学的当代命运及其新生机缘的典型样本。在这个意义上,对《芬尼根的觉醒》媒介隐喻的揭示,有着
以江南大学汉族民间服饰传习馆收藏的近代汉族女上衣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典型女上衣中的镶拼结构观察和测量,以及对大量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研究,以近代汉族女上衣中的“镶拼”的方式、形状、色质等作为切入点进行研究,分析得出镶拼的方式有点缀式、横式和竖式,形状有点状、条状和块状,色质有异色同质、异色异质、同色异质、同色同质(异纹);女上衣的镶拼的部位主要在衣袖,衣领、衣襟和衣摆等处,局部结构丰富多变。进一步深入研
五圣宫在民间也称为“庄神庙”,供奉着五位与农业生产和百姓需求相关的神祗。陕西千阳南寨镇的五圣宫为清代光绪年间修建,建筑本体与壁画装饰保留较为完整,南寨五圣宫壁画主体以东周列国故事为题材,在一些边角墙面画匠又巧妙加入了现实物品的装饰表现,富有生活气息。同时壁画一分为二,为两路画工共同完成民间称为“斗工活”,真实的反映出传统壁画绘制中的“对画制度”,画工在对画竞争中各展其能事,使壁画展现出高水平的技艺
传统手工艺都有着功能,实用的或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一种手工艺的产生与传播是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和文化土壤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有的土壤发生变化,那么原有的手工艺的功能可能不再适用于现代社会了,功能则需要进行转型,不转型可能会被社会发展所淘汰,被人们淘汰,退出所有人的生活,潍坊风筝则是顺应时代潮流,在2000多年的发展中,功能一再发生变化,成功转型,成为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手工艺复兴的代表项目。本文通过
地方民俗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地域、历史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所服务,具有鲜明的地方性。古镇是地方性民俗表现的尤为集中和突出的区域,对于想要感受传统生活方式的旅游者而言,古镇成为了优选之处,保护和传承古镇地方性的民俗文化空间对于古镇的旅游长久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本文将以三河古镇为例进行相关论述。
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戏曲浓缩保存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遗传密码.在日本侵占台湾之际,台湾民众除了通过引介以海派京班为代表的祖国大陆戏班渡台商演外,还积极引导京剧参与台湾地区的民间演剧,使之成为台湾民众在殖民统治下维护其民族文化传统、强化其民族认同的特殊手段.
本文以甘肃秦安民间社火祭祀活动中的蜡花舞作为具体的研究对象,通过对该县郭嘉镇民间社火祭祀活动的田野调查,就其舞蹈形态文化含义、民间信仰文化属性、社会文化功能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将蜡花舞置身于这种活态文化现象中研究,是以期对散落在田间地头的秦安蜡花舞形成新的认知和理解,使其沉淀的原始文化遗存被今人广泛关注,并从中窥探到中国传统民间文化丰厚的人文气息与独特的精神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