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主成分及相关性分析的益母草综合质量评价

来源 :2017年重庆市中医药学会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as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主成分分析法和相关性分析综合评价不同川产益母草药材质量的可行性. 方法:分别对不同产地17批益母草药材颜色、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浸出物以及盐酸水苏碱、盐酸益母草碱含量进行测定;对测定的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以及主成分分析. 结果:相关性分析表明,水分与酸不溶性灰分呈显著性相关;总灰分与酸不溶性灰分之间呈极显著性相关;总灰分与浸出物之间呈显著性相关;颜色与总灰分以及浸出物呈(负)显著性相关;盐酸水苏碱与浸出物之间呈显著性相关.以浸出物、盐酸水苏碱以及盐酸益母草碱进行综合主成分分析,以四川宜宾s9样品最优. 结论:相关性分析以及主成分分析可以用于益母草药材的质量分析以及综合评价,可以为中药的多指标评价提供借鉴.
其他文献
目的:旨在反映近10年来治疗慢性喉炎发展状况.方法:将近十年有关慢性喉炎治疗的文献内容加以分析综合.分西医治疗,中医治疗(内治法、外治法、针灸疗法、其它疗法)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果:中、西医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结论:中医对本病的治疗不仅能改善局部症状以治标,还能通过调节人体体质以治本.西医对本病的治疗以改善局部症状为主,属治标之法.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应作为本病的最佳方法,疗效肯定,值得推广.
急性盆腔炎发展可引起弥漫性腹膜炎、败血症、感染性休克,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如急性盆腔炎未能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可由于组织破坏、广泛粘连、增生及痕痕形成发展成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治疗上对比中西医结合治疗与单纯西医治疗的疗效,不难发现西医在治疗急性盆腔炎上多采用敏感抗生素,但单纯西医治疗的疗效不能令人满意。
崩漏即经血非时而下,或量多如注,或量少淋漓不净.《景岳全书.妇人规》指出,崩漏系“经乱之甚者也”.崩漏常发生在青春期和绝经期,病程偏长,发作反复,发病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继发感染、子宫内膜异常增生或癌变.同时患者可伴有情绪障碍,严重危害患者身心健康.中医的治未病思想应贯穿诊治疾病的始末。就崩漏而言,将治未病思想结合体质辩证,因人、因地、因时而治,对患者有着近期及远期的良好效果,亦是对患者自身
现代医学认为:中医的消渴病是以西医持续的血糖、尿糖增高为基本生化特征的综合征.是各种原因造成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以及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而引起糖、脂肪、蛋白质和继发的水电解质代谢紊乱的分泌—代谢疾病,属中医“消渴病”的范畴,患者主要表现为:口渴、多饮、多食、多尿、尿甜、消瘦等为特征.中医对其发病机理多概括为“阴虚燥热”,在诊治时要从肺、脾、肾三脏着手以“滋阴润燥”为主要治疗方法.笔者在
针刀疗法的基础理论是来源于中医针灸学理论和西医的外科学理论,针刀是针刺疗法的针和手术疗法的刀融为一体产生的新治疗器械.因此它在西医方面是把外科开放性手术变为闭合性手术,而在中医方面把针刺疗法推向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针刀治疗内科杂病方面的理论基础,也就离不开中医的经络学说,但是必须对经络学说用最现代的科学眼光来看待它,总结它,研究它,也必须用西方医学新成果来认识它。用中、西医统一的观念,把经络学说和西
哮喘是以呼吸急促或者喘鸣有声,严重时张口抬肩,难以平卧为特征的一种疾病.《内经》谈喘有喘鸣,喘喝之称.《金匮要药》又名上气,并有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的记载,说明哮喘之甚可以哮鸣有声,后人将哮与喘分为两病,但是临床上哮与喘不易区分,有时间或者轻者似喘,重时为哮.哮喘的辩证首先分清虚实,《景岳全书》指出实喘有邪,虚喘无邪。所以实喘病急,病程段,呼吸深长而粗,痰鸣有声,以哮为快,其治疗在肺,宣肺邪利气。
根据古人有关理论大都认为,老年性疾病多“本虚标实”。本是心的津、气、血虚衰,由于气虚导致气滞血瘀、疾浊、寒凝是标。针对老年性疾病在治疗上自拟固本散为主、活血、化瘀为辅助症选用。
《素问·灵兰秘典论》借用古代朝廷官员的职能作比喻,着重论述了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和主从关系.通过强调了“君主贤明”在政治体制正常运作中的重要性,强调心主神明功能正常在人体生理、疾病、养生等环节中的重要价值.同时文中指出“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强调了“主不明”的重大危害.文中着重强调君主的主导地位,将其他脏腑可能出现的病理变化,以“使道不通”
各种疾病是如何发生的?明确病因,对采取的治疗手段,康复措施,将有的放矢.中医的病因学说,以陈无择的“三因”说最具指导意义.中医的特点是辨证论治。病因学说是基础理论中的内容,也是指导理、法、方、药的内容,也是指导康复医学中各种疗法的内容。中医病因学说是不能疏忽。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世界卫生组织,WHO).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及工作压力的增大,骨质疏松已成为一个严峻的医学和社会问题.是否能够将疾病的防治关口前移,将医学的重心从治已病向治未病转移有着重要的意义.笔者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从病因病机、中医药预防等方面对“治未病”思想在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的价值和应用进行了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