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辨证论治

来源 :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脑病学分会成立大会暨全国首届中医脑病大师论坛与学术交流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N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发病后常见的并发症.通过查阅并总结古今文献,归纳其主要病机为本虚标实,肾虚精亏为本,痰瘀阻滞为标.临床论治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辨证分型主为:肾精亏虚,心肾不交,心脾两虚,肝肾阴虚,痰瘀阻窍.以期对现代中医学临床辨治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有所帮助.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故治疗上应随证辨治。就本病而言,总的病机是肾虚精亏,髓减脑消,痰浊瘀血阻滞脑络,致神机失用。在此病机基础上,提出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辨证分型主要为肾精亏虚,心肾不交,心脾两虚,肝肾阴虚,肺气亏虚,痰瘀阻窍6型。但目前对该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法方药尚未达成共识,有待临床研究进一步完善与规范,进而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的优势。
其他文献
To evaluate the outcomes of posterior osteotomy in treatment of anterior curvature by aged people after old thoracolumbar fracture.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made with 21 cases within 5 ye
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在严重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分期处理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08年1月1日~2010年5月31日就诊的36例GustiloⅢ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采用分期阶段治疗,早期行清创、外固定支架临时固定,修复软组织,伤口稳定后二期更换为钢板或髓内钉内固定。结论:在GustiloⅢ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分期治疗中,一期外固定架固定能维持肢体长度和骨端相对稳定,便于软组织和血管损伤的修复及骨折的二
目的:探讨双臂外固定支架治疗CustiloⅢ度开放性胫腓骨骨折的效果。  方法:回顺性分析2008年1月~2011年8月本科收治的45例GustiloⅢ度开放性胫腓骨骨折。获得随访的41例,其中男36例,女5例,年龄21~67岁。交通伤21例,离处坠落10例,重物砸伤8例,爆炸伤2例。受伤至接受手术时间30min~12h,均采用双臂外固定支架治疗。伤口直接缝合30例,二期行皮瓣修复11例。记录骨折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骨密度值及骨代谢指标与髋部骨折风险的相关性,找到预测髋部骨折的敏感指标。  方法:抽取2000年1月~2010年8月老年髋部骨折50例,年龄60岁以上,其中男性13例,女性37例,股骨颈骨折占29例,粗隆间骨折21例。对照组50例按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与骨折组按1:1配对。分别测量骨折组和对照组骨密度(BMD), X线片sighn指数及骨代谢指标(血清骨钙素、I型胶原
腕舟状骨骨折较为常见,约占腕部骨折的80%。一旦治疗不当容易导致腕关节的功能障碍,影响患者日常的工作、生活。由于腕舟状骨的形态不规则,并且和相邻诸骨形成关节且部分重叠,因此无论是影像学检查还是手术治疗均存在一定的难度。近年来国内外针对腕舟状骨骨折的研究报告较多,主要集中在影像学检查和手术入路选择方面,本文就此领域的进展综述
骨折愈合是个相当长的时间过程,无论手法整复外固定或内固定手术后都需要及时随诊和复查,但在随诊和复查的时间上,不同医师之问、不同病人个体之间,其说法并不统一,有时使低年资医师及就诊患者难以适从。本文现就其问题探讨如下,首先介绍了病人骨折后或骨折整复后的自然转变,之后对手法整复外固定后的门诊随诊和复查进行研究,最后对内固定手术后的随诊和复查进行分析。
近年来,复杂的膝部外伤明显增多,部分病人需前后两个入路手术探查、固定;由于两切口一个在前,一个在后,两切口处于180°相对的位置,初始的维持固定又不需膝关节过度扭曲,为达到解剖复位的稳定固定效果,术中需反复转换体位。近几年来,我们在做类似手术时,更换思路,对侧下肢同样消毒包扎,术中可简单、随时变换任何体位,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体位"漂浮"。本文介绍了"漂浮"体位,之后对于前侧或后侧入路的原则进行介绍
目的:报道1例高龄类风湿合并化脓性肩关节炎的治疗经验。结论:高龄多关节类风湿合并化脓性肩关节炎极为少见。本例患者是易感染宿主,一旦感染,炎症很难控制,且多数为耐药菌感染。经病灶清除持续洗净及中药治疗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目的:探讨Ilizarov改良外固定器治疗患者骨骼复合畸形效果的优越性和科学性。  方法:通过Ilizarov改良外固定器械对患者术肢以骨干为中轴,克氏针垂直骨干穿刺固定,再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加以术中对部分畸形矫正,术后通过固定器调整做进一步治疗,从而达到对患者术肢力线、长短等复合畸形矫正。  结论:Ilizarov改良技术在临床上体现了优越性,它打破了常规内固定弊端,无需二次切开取内固定物、无电解
目的:掌握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中药治疗近况.方法:搜索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近十年的数据,以中医药治疗为切入点,分析、归纳、总结并综述中药治疗VCI的研究进展.结果:中医药通过辨证论治,对VCI进行辩证分型,采用专法专方进行治疗,标本兼治,攻补结合,取得了明显疗效.结论:中医药在VCI的治疗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为VCI的治疗提供了更多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