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九因素模型的青少年运动员科学素养调查

来源 :新时代公众科学素质评估评价专题论坛暨第二十五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jiadedaa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运动员的青少年时期是知识技能和运动能力快速增长,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形成的时期,青少年运动员科学素养水平影响其运动成绩和终身发展.对青少年运动员科学素养水平进行探索性、描述性分析,对其影响因素进行解释性研究,是本次研究的重要意义.通过基于九因素模型编制的科学素养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运动员科学素养的总分为51.81,性别、户籍、父母学历、职业以及家庭经济条件均对科学素养有一定影响.本文最后针对提高青少年运动员科学素养提出了对策.
其他文献
科普活动对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影响,而科技馆开展科普活动更是将科技进步惠及广大公众的行为,不但有利于激励青少年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更有利于增强公众创新意识,提高公众科学素质,营造创新的社会氛围,培养科技后备人才.福建省科普教育基地——厦门科技馆,多年来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实践证明,这些科普活动提高了公众科学素质且受公众欢迎,扫除了公众对身边科学知识的盲区.本文着重分析了厦门科技
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代,科学素质的监测评估既要运用新科技工具来提升调查方法的信度和效度,又要兼顾本国特点和实际需求.中日两国在引进米勒体系进行公民科学素质评估的同时,在测试内容和调查方法上都进行了本地化的调整和创新.本文概述了中日两国公民科学素质监测评估的最新发展状况,并进行了对比研究,力图借鉴相关经验,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监测评估的水平.
20世纪90年代,博物馆展览大多采取“雏鸟模式”(baby bird model),即博物馆馆员认为观众的胃口如同雏鸟般并未发育成熟,无论是学习动机还是经验,都需要馆员加以调教.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观众的期望非常广泛且复杂,灌输式展览已无法满足观众的需要,更不适用于发展至今的博物馆界.作为博物馆教育实现的首要途径——博物馆展览也逐渐从“填鸭式”的第二课堂发展为共鸣式、参与式、对话式、思考式等观众主动
本文首先阐明了工业遗产的内涵;其次,着重论述了工业遗产的科学传播在新时代背景下,为提升公民科学素质,不但提供了重要的、有效的途径、形式、模式和机制、体制,而且提供了重要的、宝贵的、丰富的、独特的内容和资源.通过工业遗产,可以向公众进行基础科学方面的传播,科学研究及其应用方面的传播,科学技术史方面的传播,科学方法、科学思维方式、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文化、创新文化方面的传播,科学技术与社会(sci
地震灾害以其突发性强、破坏性强、容易引发各类严重次生灾害等特点,被称为“群灾之首”,受到用户的高度关注.本文以百度海量用户行为数据为基础,利用百度指数研究特定关键词“地震”的搜索行为趋势和搜索特点,进而洞察用户需求变化和媒体舆情趋势,以此探讨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的优化策略.
本文阐述了思维训练在自然科学类博物馆教育活动中的作用和意义,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三方面探讨了自然科学类博物馆教育活动加强科学思维启迪和逻辑推理训练的方法.通过发散性思维训练、逻辑性思维训练、批判性思维训练、联想性思维训练以及辩证性思维训练的加强,学习者不仅可以了解相关知识,还可以对其知识范畴的理论、内容及发展等都具有相当的认识,逐渐建立起自主探究的技能,提高独立思考与研究的素质.
精准科普就是实现科普受众的需求表达与科普主体的服务供给有效对接.提升科普的精准性,需要基于互联网建立科普人才信息库和科普组织信息库,构建科普联盟.在此基础上,以数据分析推动科普需求精准识别,通过众包方式推动科普项目精准实施,以发展科普产业增强科普服务精准供给,以信息技术推动科普内容的精准传播.笔者认为,提出建立双向互动型供给机制,其实质就是加快科普资源的精准化配置,推动精准科普,进一步提高公众的科
通过对2015年第九次全国公民素质调查和内蒙古自治区2015年度科普统计数据的对比研究,本文分析了内蒙古自治区公民科学素质在发展过程中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上述问题与特征,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近年来,以量子物理为代表的数理知识在大众传媒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人们对这类知识点的科普需求也大大增加.这是由量子物理越来越深入生活的影响力决定的,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要技术支撑之一,加强对量子物理等数理知识的科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目前的量子物理科普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仍然值得广大科普人注意,有些必要的技巧也需要科普人加以吸收利用.本文针对这部分知识的科普特点和科普现状提出问题,结合实际案例分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是全国唯一专门从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研究的国家公益性科研机构,向全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科普作为其一项重要工作,其地下水科学与工程试验基地具有开展科普活动的基础条件和设施,不断从实际出发创新了科普活动形式.本文首先介绍了该基地的基本情况与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详细叙述了所开展的系列科普活动,而这些科普活动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和广泛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