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链空间分布离散化的集群升级路径研究--桐乡皮鞋产业为例

来源 :中国空间经济学会&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qn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制造业的产业集群升级是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转型升级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认为,相较于单纯的产业转移和"腾笼换鸟",加快产业链区域分工形成、推动产业空间结构调整或许是更为有效的方法,为此构建了一个通过产业链诸环节空间重组和离散化分布促进集群转型升级的一般逻辑框架,并结合浙江省桐乡皮鞋产业集群案例,分析了产业链空间离散化分布的路径、路径识别和动力机制,发现产业链的空间重组具有成本节约效应、产出品增值效应、组织优化效应和空间整合效应,通过空间离散化分布和重组,集群及集群企业将原先闭合于区域内部的产业链延伸至更广阔空间范围,充分利用了不同区域的集群网络的比较优势和资源优势,加速了区域间产业分工的深化,实现了产业链各环节的最佳空间配置,提升了企业和区域竞争力.
其他文献
产业集聚一直是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发展了多种产业集聚度测度方法.测度方法可以分为基于区域的产业集聚水平测度与基于距离的产业集聚水平测度两类,对每种方法进行了梳理与比较分析,并对进一步发展的方向提出了一些见解,以促进对这些方法的正确理解和运用.
本文将产业集聚这一经济地理概念与溢出和创新相结合,分析了由于技术溢出的空间局限性等原因,集聚对于溢出和创新是必要的;同时由于种种传导机制和影响机理的存在,集聚产生溢出是可能的.总结了其中最为重要的几种发生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中间品;劳动力流动;面对面交流;研发合作;"自愿"溢出;竞争学习机制等.
文章首先构建了一个理论模型;提出了"核心区产业能否转移、按什么次序转移、向什么地方转移"三个假说.在此基础上,利用中国地级行政单元的三位数制造业数据对上述假说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已经出现由东部向中西部地区的大规模转移;在转移次序上,按照产业替代弹性的逆序展开.高替代弹性产业先转移,低替代弹性产业后转移;在空间模式上,低替代弹性产业呈现等级扩散模式,高替代弹性产业呈现扩展扩散模式.
金融集聚使集聚区内部的金融产业和相关产业联系更加紧密.金融发展通过作用于产业结构变动的内在机制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产业水平的提升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引入区位熵从银行、证券、保险三个方面分析了31个省市地区的金融集聚程度,然后利用2003-2007年省级面板数据借助时刻个体固定效应模型检验了金融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贡献度,发现金融集聚对我国东、中、西部的产业结构升级都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且呈逐年上
论文首先从杭州西部区域的地理区位特点出发,分析了杭州西部区域人口、产业集聚未来变动的总趋势;然后依据都市圈服务业空间布局的发展规律及内在要求,具体分析了不同类别、层级的服务业的布局结构.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论文明确了西部区域重点城镇的服务业定位,并提出了通过"集聚-辐射"的途径,打破县(市)行政区划的制约,形成杭州城区与西部区域服务业一体化发展的空间布局设想.
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我国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本文从新经济地理视角研究了中国FDI净流入的根源,研究结果表明在初始经济封闭的大国,随着消费品替代弹性降低、工业产品的支出比重增加以及贸易自由度的增加,该国将会成为资本净流入国.中国1987-2009年经验数据进一步验证了FDI的净流入与中国工业化程度以及经济全球化程度是正相关的.此外,FDI和贸易是一种互补的关系而非新古典贸易理论所认为
本文首先从静态和动态角度分析我国各省文化产业集聚在时间和空间的区域差异现状、以及区域差异的发展变化;然后,基于空间经济学基本理论,提出文化产业集聚度区域差异形成原因的四个假设,并使用中国大陆2001~2010年10年31个省级行政区域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面板模型分析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贸易自由度、知识溢出、文化产品市场需求、资本充裕的差异均可解释文化产业集聚度在不同省域之间的差异成因.空间
中国传统的来自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已经被逐步耗尽,加之发达国家经济的持续衰退引致的需求萎靡,迫使中国加工贸易企业改变传统基于要素禀赋的出口导向型战略."扩大内需"战略是解决当前复杂经济问题的一把金钥匙.文章提出,我国在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时,不能只将视线局限于需求方,否则会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思想教条.提振有效供给才是内需扩大的根本.有效供给的提高需要垄断竞争企业生产更多差异化产品来提高产品
本文首先基于博弈论分析认为知识溢出基础设施存在极化效应,一旦突破了某个临界值,当且仅当落后区域或边缘区域工业品支出份额足够大时,便可以逆转交通基础设施所产生的极化效应而使其产生扩散效应.其次本文通过建立基础设施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京津冀三地相对承载力与绝对承载力,得出北京绝对承载力在三地中最高,相对承载力最低,并通过以北京供排水工程近年来的现状及问题等印证了结论.综合以上分析,给出引导教育、医疗资源
本文基于C-P模型,从城市和乡村关系角度探索城乡差距在城市化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以寻求城市化过程中引起这种差距的城市和乡村及其联系的各种要素,从而将城市和农村看作一个体系来解决城乡差距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