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集聚与产业结构升级-来自2003-2007年省际经济数据的实证分析

来源 :中国空间经济学会&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tongya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融集聚使集聚区内部的金融产业和相关产业联系更加紧密.金融发展通过作用于产业结构变动的内在机制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产业水平的提升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引入区位熵从银行、证券、保险三个方面分析了31个省市地区的金融集聚程度,然后利用2003-2007年省级面板数据借助时刻个体固定效应模型检验了金融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贡献度,发现金融集聚对我国东、中、西部的产业结构升级都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同时银行业对产业结构的升级贡献度明显大于证券、保险业.
其他文献
本文首先针对中国的现实情况,阐述了提出会计学会工作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然后从外部和内部,理念、模式和机制,内容、形式和人员等方面归纳了会计学会工作可持续发展的条件,最后以实证的方式对被评为全国先进会计学会的深圳市会计学会对会计学会工作可持续发展途径的探索和创新作了较为详尽的述评.
本文在自愿性信息披露日益成为关注和研究重点的情况下,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回顾的基础上,从公司特征和公司治理两个方面出发,运用熵权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组合赋权方法,研究了各个因素对上市公司自愿性披露的影响.最后,根据理论分析及实证结果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本文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外部监管体系两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提出要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优化股权结构;进一步规范并强化独立董事选聘、激励制度,建
新的《企业所得税法》于2008年1月1日开始实施,这是中国税制改革中的一件大事,标志着中国统一企业所得税制度的建立,其必将对企业纳税筹划产生重大影响.此次企业所得税改革最大的特点体现为"四个统一,一个过渡",即内资、外资企业适用统一的企业所得税法,并将企业所得税率统一降低为25%;统一税前扣除办法和标准;统一税收优惠政策,实行"产业优惠为主、区域优惠为辅"的新税收优惠体系.因此,企业应充分了解新所
数字内容产品的互联网消费几乎不包含地理距离成本,因而企业需要重新认识与掌握与传统方式不同的产品扩散规律.此研究利用数字内容产品的省级销售数据,从消费扩散角度,利用空间面板数据模型,检验了其在网络销售过程中存在的空间相关性与空间固定效应.本文的主要实证发现包括,数字内容产品的网络销售并没有因为物理距离的消失而失去其空间相关性,消费者之间的模仿行为是驱动区域内产品扩散的直接动力,此外,相邻区域间的消费
将企业异质性理论融合在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中,假定区域间在偏好、技术、开放度方面是不相同的,发展了新新经济地理学,从理论分析的角度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地区间消费者偏好水平的不同决定了企业与劳动力的转移方向,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与固定成本成正向变动关系;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发展存在相互依赖,落后地区向外开放市场的意愿程度更弱,但是随着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开放市场,在一定程度上能自动导致落后地区对发达地区的市场
墨西哥现有的土地制度是1910年革命所取得的主要成果之一,经过100多年的演变,形成了当前的一种较为复杂并且在世界上较为独特的结构:国有、私有与集体所有制同时并存.本文主要围绕着墨西哥近20年来土地制度变革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阐述土地使用、尤其是城市用地中所遇到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介绍墨西哥各级政府在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过程中,如何面对以及如何试图解决这些问题的.可以看到,出于保证社会稳定尤其是政治
人们的经济活动都是为了改善自身利益,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人们对经济空间的优化也基于此.本文在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完全竞争假设条件之下,分析了区际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均衡条件.分析发现,人们对要素和生产组成的经济空间进行优化,不仅能提高要素的报酬率,而且能提高要素的产出率,能带来区域经济和宏观经的快速增长.然而,空间优化的前提是合理的区际专业化分工.要素空间理性流动和区际专业化
产业集聚一直是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发展了多种产业集聚度测度方法.测度方法可以分为基于区域的产业集聚水平测度与基于距离的产业集聚水平测度两类,对每种方法进行了梳理与比较分析,并对进一步发展的方向提出了一些见解,以促进对这些方法的正确理解和运用.
本文将产业集聚这一经济地理概念与溢出和创新相结合,分析了由于技术溢出的空间局限性等原因,集聚对于溢出和创新是必要的;同时由于种种传导机制和影响机理的存在,集聚产生溢出是可能的.总结了其中最为重要的几种发生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中间品;劳动力流动;面对面交流;研发合作;"自愿"溢出;竞争学习机制等.
文章首先构建了一个理论模型;提出了"核心区产业能否转移、按什么次序转移、向什么地方转移"三个假说.在此基础上,利用中国地级行政单元的三位数制造业数据对上述假说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已经出现由东部向中西部地区的大规模转移;在转移次序上,按照产业替代弹性的逆序展开.高替代弹性产业先转移,低替代弹性产业后转移;在空间模式上,低替代弹性产业呈现等级扩散模式,高替代弹性产业呈现扩展扩散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