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有机染料分子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制备及性能

来源 :第二十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owmansof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SSCs)自1991年首次报道以来由于其经济的制造成本和高效的光电转化效率引起了广泛的研究.有机染料分子结构特征(如电子给体-π链接桥-电子受体(D-π-A))与无机二氧化钛颗粒尺寸和连接方式在DSSCs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研究吡咯并吡咯衍生物有机分子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化性能,合成了两种含有吡咯并吡咯和三苯胺为电子给体的D-D-π-A结构的有机染料敏化分子DPP-P和DPP-T,组装DSSCs中采用丝网印刷三层二氧化钛颗粒(直径40 nm)作为无机半导体层.实验表征手段表明DPP-P和DPP-T的紫外吸收波长较短,主要吸收峰在350和352 nm,可见光范围内(400 ~ 700 nm)的吸收较弱,通过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可知,DPP-T的HOMO-LUMO能隙小于DPP-P的能隙,使得DPP-T的最大紫外吸收峰较DPP-P红移.DPP-T的短路电流为7.61 mA·cm-2,高于DPP-P的5.72 mA·cm-2,DPP-T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为3.56%,高于DPP-P的2.50%.研究结果表明吡咯并吡咯作为电子给体基团的新型有机染料分子在DSSCs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开发光谱吸收范围更宽的吡咯并吡咯有机分子应用于DSSCs中具有良好的前景.
其他文献
;复合材料因其比强度高、比模量高等优势,在航天领域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由于复合材料层间性能较弱,分层成为了其最常见的损伤破坏形式之一。在以往的研究中,基于线弹性断裂力学的方法占主导地位。但该方法在分层裂纹萌生阶段并不适用,而内聚力模型为分层的萌生与扩展提供了统一的描述,且该方法易于嵌入商用有限元软件中,因此内聚力模型得以在复合材料分层问题中有所发展。本文介绍了内聚力模型在复合材料分层问题中的应用
采用小分子溶剂通过物理搅拌辅助超声对石墨进行剥离制备石墨烯,并对所制备的石墨烯进行一系列的微观形貌及结构表征,证明所制备的石墨烯属于寡层石墨烯.拉曼光谱分析表明,采用合适的搅拌速度有利于保持石墨烯片层的完整性,避免新缺陷产生.其剥离机制表明,氢键体系的形成对剥离石墨的效率有较大的影响.DMF/NBA体系的稳定性测试结果显示石墨烯分散体系能至少保持9个月的稳定性.最后对制备工艺进行优化,得出最佳工艺
设计了一种新型磷-硅协同高效无卤阻燃环氧树脂610B,并制备了碳纤维增强热熔预浸料T700/610B.通过DSC、凝胶时间、动态黏度、热重、红外和SEM对树脂体系的反应及流变特性、室温储存期和阻燃机理进行研究;通过真空袋成型工艺制备了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并对其力学性能和阻燃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 表明:树脂在中温条件下有效固化,室温下储存期大于30天,预浸料铺覆性好,适合低成本真空压力成型,制备的复合
基于U形非对称复合材料层合板的热变形特性,研究并设计了一种太阳能帆板自适应驱动器。采用Ritz法对非对称层合板热变形特性进行分析,并与有限元分析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相同温度载荷作用下,非对称层合板初始弧度越大层合板弦长变化量越大,且初始弧度越大非对称层合板变形-温度曲线越趋于线性。基于非对称层合板的热变形特性提出了一种太阳能帆板驱动器,驱动器由两种驱动板及遮光板构成,两种驱动板分别由铺层顺
高氟化程度FG的加入可使得PI薄膜的介电常数明显降低和介电强度提高。然而,能够实现PI/FG复合薄膜介电常数降低和介电强度提高相协同的具体原因却并不清楚。本论文通过调控FG添加量、分析复合薄膜中氟原子的残留量,以及对比不同界面结合方式,发现复合体系中氟原子的存在量并不是影响复合薄膜的主要因素,而大量C-F键被取代所形成的共价键界面接枝被认为是使得介电常数降低与介电强度升高相协同的主要原因。同时,利
采用聚碳酸酯(PC)和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cMWCNTs)作为原料,通过热影响非溶剂诱导相分离方法制备出纯PC和PC/cMWCNTs多孔整体材料,并利用FTIR、SEM等测试手段对两种多孔整体材料的微观结构与性能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少量cMWCNTs的引入不仅能够调控PC基多孔整体材料孔和骨架的尺寸,而且能够产生独特的微纳米多级结构;与纯PC多孔整体材料相比,PC/cMWCNTs多孔整体材料
对SiO2气凝胶复合材料的高温隔热/介电性能及其作为透波隔热材料应用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重点对典型的纤维增强SiO2气凝胶复合材料的性能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后续研究方向的建议。
炭气凝胶复合材料以其低密度、低热导率和物理化学稳定性等特性在超高温隔热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炭气凝胶基体一般由溶胶-凝胶-干燥-炭化四个工艺步骤制备得到,而超临界干燥和常压干燥两种干燥方式各有其优缺点,简要介绍两种干燥方式的研究进展。炭气凝胶本身脆性大、易掉粉,不能直接应用于超高温隔热材料,因此一般需要通过添加增强体制备炭气凝胶复合材料。炭泡沫本身脆性大、传热快,因此炭泡沫增强炭气凝胶复合材料的
为了提高交联型聚酰亚胺气凝胶(CPIA)的抗原子氧侵蚀性能,以3,3,4,4-联苯四酸二酐(BPDA)和2,2-二甲基-4,4-二氨基联苯(DMBZ)为聚合单体、八(氨基苯基)聚倍半硅氧烷(OAPS)为交联剂、SiO2纳米粒子为填料,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干燥工艺制备了一系列CPIA-SiO2纳米复合气凝胶.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测试结果表明,CPIA气凝胶基体呈现出由纤维丝状物堆砌而成的纳米通孔结
石墨烯因具有优异的光、电、热性能使其在电化学储能、高性能复合材料等诸多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目前可宏量制备石墨烯的工艺路线,如氧化还原法,液相机械剥离法,仍存在着诸如产品缺陷多或产率低等缺点。近年来,本课题组采用电化学剥离法分别实现了石墨烯、石墨烯量子点、氧化石墨烯的可控制备。此外,采用机械搅拌法高产率地制备了高浓度的石墨烯分散液,该方法还可扩展用于单壁碳纳米管的分散。另外,针对氧化石墨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