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相人工关节生物摩擦声学及其减摩消声方法研究

来源 :第十二届设计与制造前沿国际会议(ICFDM2016)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D_X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硬相人工关节技术是关节置换术中的关键支撑核心技术.在其临床使用中,可以发现在硬相关节的异响受到生物摩擦学与声学问题相交织作用,各界对异响产生机理未达成共识、对其长期的影响尚不明确,且研究主要集中于临床统计研究、物理现象的表面分析.本项目以人工关节承重摩擦副为对象,将生物摩擦学作用与声学发生机理相结合,开展了硬相人工关节临床异响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取得了重要的研究进展.
其他文献
本文以Cu-W合金为模型,利用加速器产生的高能重离子模拟辐照损伤,研究晶界与界面对于纳米晶体材料抗辐照损伤和蠕变性能的影响.高能辐照诱发Cu-W过饱和基体中析出均匀分布的高密度w纳米颗粒(2~3nm)可有效地钉扎住Cu的晶界,在约700℃退火数小时后基体晶粒无明显长大.高分辨(HREM)和球差校正(STEM)透射电镜分析表明,辐照诱发的w纳米颗粒与基体Cu晶粒存在高度的晶体学趋向关系Cu<220>
电力工业是燃烧煤炭最多的行业.煤中含有天然存在的放射性核素铀系、钍系和、40K,煤燃烧后放射性核素(238U、232Th、226Ra、210Po、210Pb等)富集在煤渣和飞灰中并向环境排放,氡及其子体也会释放到周围空气中,从而产生附加的辐射影响.本论文介绍了煤中放射性核素含量,分析了燃煤电厂的放射性排放过程、主要核素和影响因素,讨论了燃煤的辐射影响研究进展,最后提出值得关注的科学问题和加强辐射环
根据国内外核燃料后处理厂的经验,可供后处理厂选用的萃取设备主要有脉冲萃取柱、混合澄清槽和离心萃取器。本文在中试厂某反萃柱的设计、安装和调试基础上,研究了设计负荷下不同脉冲强度对柱子水力学性能的影响,获取了诸如液位、界面、密度、柱重等水力学运行参数.同时,还对两相出口夹带量和酸度分别进行测量和分析,确定最优脉冲条件和酸的分配系数.试验结果表明,设计的反萃柱水力学运行稳定,能够满足酸传质要求.
核设施退役过程,对热点进行机械剥离去污产生的放射性气溶胶,粉尘含量高、放射性气溶胶浓度高,需要进行处理作业人员才能继续工作.本文运用超声雾化技术进行气溶胶的捕集与固定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添加剂含量2.0%~2.5%时,固定剂的表面张力较低,润湿气溶胶及松散污染的性能较好,对模拟气溶胶的捕集效率较高,扰动后再悬浮率低,固定的效果较好;采用本实验所用的的固定剂,对于机械剥离去污产生的初始浓度为5.1
采用C++语言,开发了一款应用于γ能谱分析系统的软件,软件可以设置测量时间,根据测量到的γ能谱,实时寻找峰位,与参考峰位进行对比,根据两者的差异,调节系统增益.软件同时具有计算峰净面积、谱光滑等功能.将本方法用于一款尺寸为φ75mm×75mm的NaI(Tl)闪烁晶体与光电偌增管、数宇式多道及计算机组成的能谱分析系统上,实验表明,采用软件稳谱后,能谱系统的峰位漂移现象得到了很大改善.此软件可以用于野
分析了辐射污染扩散模式的现状,介绍了福岛核事故后全球8个辐射污染扩散模式的模拟结果和日本SPEEDI的应用情况,讨论了核事故应急响应中辐射污染扩散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辐射污染扩散模式取得了长足进步,无论是模拟精度还是计算效率都得到了很大提高。大气扩散模式对气象条件和参数设置敏感,不同模式的模拟结果差别较大,可通过集合方式提高模拟精度;需要彻底研究福岛核事故的辐射污染过程
2013年12月28日至2014年1月14日,在海阳核电厂周围地区首次实施了环境辐射本底航空测量调查,完成航空测量面积5829.6km2,采集了11.6万余组航空测量数据.查明了海阳核电厂周围地区环境辐射本底水平、天然放射性核素40K、238U(226Ra)、232Th质量活度的分布;环境辐射水平显现为”中部及西北与东北局部地区偏高、西南与北部地区中低水平”的特点.137Cs和60Co面活度均低于
传统的放射性废液浓缩分离方法包括化学沉淀法、蒸发法及离子交换法等.然而,化学沉淀法通常只能达到10左有的去污系数,某些特殊的化学处理方法才能达到102或更大的去污系数,且去除不同离子对沉淀剂的使用有较强的选择性,对综合废水的处理效果十分有限.本文对沸石吸附浮选法去除水中的微量锶离子(浓度约30mg/L)进行了研究,采用7:2十二烷基硫酸钠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复配作为表面活性剂,讨论了多种因素对去除率
本文尝试应用MULC5-800型密闭式多通道超大容量微波消解系统开展10g至100g量级的沉积物、土壤、岩石(或矿物)等的消解或浸取,或1~10g的动物、植物体、悬浮物和滤膜等样品的完全消解的制样研究,以用于环境中痕量、超痕量重金属元素的AFS、AAS、ICP和ICP-MS等仪器的样品分析,特别是环境样品中放射性同位素(如Sr、241Am、23Pu、24Pu等)的低本底α/β测量仪、α能谱仪、IC
目前表面纹理的设计准则多基于工程经验和摩擦力的测量.由于缺乏膜厚的直接测量,对某些润滑机制尚无一致性结论,包括纹理的局部流体动压效应及气穴效应.本项目借助润滑油膜的光学测量,针对面接触表面纹理润滑中的气穴效应进行了实验和理论研究.本项目的开展推动了表面纹理润滑机制的深入研究,为精密机械和微系统的润滑设计提供必要的试验依据和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