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所致上腔静脉综合征伽玛刀治疗的护理

来源 :第二届现代放疗技术进展学术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eone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总结我院2004年3月至2009年8月68例肺癌所致上腔静脉综合征伽玛刀治疗的护理体会。主要是向患者介绍该治疗的原理与方法,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和阶段性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帮助患者克服恐惧心理,积极配合治疗。治疗中密切观察与护理,加强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
其他文献
下肢静脉曲张是一种相当常见的疾病。当前,在门诊采用无痛的方法治疗这个疾病已经有了90[%]的成功率。本文详细阐述了关于静脉曲张治疗的解剖、病理生理、临床评价和当前采用的治疗技术。
本文系统回顾和总结了关于手术和新治疗方法的研究,对比这些不同选择之间的效果,以帮助医生和病人在当前缺乏完善RCTs试验的情况下选择下肢静脉曲张最好的治疗办法。
外科手术的目的是去除或纠正在腿部浅静脉或深静脉系统中的异常静脉。但是,手术由于自身的特点可以纠正潜在的静脉功能不全,可以为溃疡复发和由此带来的长期治疗提供更好的效果。本文回顾了2000年后RCTs试验并总结分析2000年前非随机或小的研究结果,目的是为了比较过去30年里,研究中应用保守和手术治疗后的愈合与复发率。
目的: 探讨重组人肝细胞生长因子(rhG-HGF)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下肢缺血模型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 制作60只兔左下肢缺血模型,术后随机分为rhG-CSF组(n=20),rhG-HGF组(n=20)和rhG-HGF+rhG-CSF组(n=20);应用流式细胞学技术、动脉造影、免疫组化染色检查,比较三组外周血CD34+细胞的含量、缺血下肢侧枝血管计数及肌肉毛细血管密度。结
脑干肿瘤(包括胶质瘤、血管瘤等)因其解剖部位和功能的重要性难以手术切除,严重影响病人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本文对某医院肿瘤中心采用伽玛刀治疗脑干肿瘤29例,效果良好,进行了报道。
目的:研究分次伽玛刀治疗脑胶质瘤的疗效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2007年4月—2008年12月我科采用分次伽玛刀治疗脑胶质瘤37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11例,年龄最大85岁,最小11岁,中位年龄56岁,有明确病理诊断13例,影像诊断24例,肿瘤体积最大5.8cm×5.5cm×5.2cm,最小1.8cm×1.0cm×1.2cm。采用头膜固定,增强CT—SIM定位扫描,RTPS图像处理,影像学可见肿
上腔静脉综合征多为肺癌所致,约占75[%],尤其是小细胞肺癌,良性病变仅占3[%],为放射治疗急症治疗病种之一。随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临床应用,伽玛刀治疗上腔静脉综合征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引起重视,本文现将某院2004年3月至2009年8月收治的68例病例的治疗方法和结果进行报告,得出结论:伽玛刀是治疗肺癌所致的上腔静脉综合征安全且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目的:对早期高危宫颈癌术后同步放化疗与序贯放化疗的疗效和毒副作用进行比较。方法:68例早期高危宫颈癌术后患者随机分成同步放化疗组(35例)及序贯放化疗组(33例)。同步放化疗组放疗同时予以DDP+CF+5Fu化疗,放疗结束后再行辅助化疗。而序贯放化疗组先行放疗,结束后再行辅助化疗。治疗结束后定期复查,评估疗效和毒副作用,并对其进行对比。结果:同步组和序贯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70.3月和64.6月。
自适应放疗是图像引导放射治疗发展延伸的一种新型放疗技术。其技术实施是通过治疗照射方式的改变来调整对患者组织解剖或肿瘤变化,即通过引导的影像评判患者解剖和生理变化,或治疗过程中的反馈信息如肿瘤大小、形态及位置变化,分析分次治疗与原计划设计之间的差异,从而指导后续分次治疗计划的重新设计。自适应放疗目的是提高肿瘤放疗的精准性,实现对肿瘤靶区高剂量照射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周围正常组织受高剂量照射的可能性
脑转移瘤是肿瘤患者致残与死亡的主要原因,也是成人最常见的颅内肿瘤,其生长速度较快,病情进展迅速。伽玛刀是治疗脑转移瘤的一个比较理想的治疗手段。而伽玛刀前后配合良好的护理可保证伽玛刀治疗的顺利进行,减轻伽玛刀治疗的副反应。本文总结了某院380例脑转移瘤伽玛刀治疗及护理经验,为患者减少了痛苦,带来了希望,提高了生存质量,延缓了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