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晚中生代岩浆侵位序列对造山带垮塌的响应:野外接触关系、SHRIMP锆石U-Pb年代学和地球化学

来源 :2005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h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板块聚合的过程中,大陆板块的深俯冲普遍导致高压和超高压变质带和造山带下加厚地壳的形成.这种加厚地壳结构在尚未垮塌的造山带,如青藏(Spratt J E,et al,2005;Meissner R,et al,2004)、Alps(Ebbing,J,2004)、南Urals(Berzin,R et al,1996;Echtler H P,et al,1996)和南Trans-Hudons(Lewry J F, et al,1994;Luocas S B,et al,1994;)造山带仍保存完好.然而,在业已垮塌的大陆俯冲/碰撞造山带,如大别-苏鲁(Leech M L,2001)、Caledonian(Van Staal C R,et al,1995;Meissner R,et al,1993)和Variscan(P閞ez-Esta(笠鳥)A,et al,1994;Costa S,et al,1995)造山带,加厚地壳和高原已经消失,伴随造山带的垮塌,普遍形成变质核杂岩和发生大规模的岩浆活动.因此,这些变质核杂岩和岩浆活动往往记录有造山带由加厚地壳到伸展减薄的信息,是研究造山带垮塌过程的重要对象。
其他文献
脱水部分熔融实验研究采用较多的是粉末样品,其优点是熔融较易达到平衡,熔体成分较均一.近几年,块状样品的部分熔融实验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优点是较易直接观察未熔矿物与熔体之间所发生的转变反应及熔体的赋存状态.吴福元(1993)根据花岗岩块状样品的部分熔融实验提出了"局部熔融体系"的概念,即块状样品的部分熔融,其熔体成分主要受控于矿物边界条件,而与原岩总体化学成分无关.之后,国内部分学者利用块状样品进行部
本文研究样品采自柴达木盆地北缘绿梁山地区,该地区发育一套含榴辉岩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系,属于柴北缘早古生代高压-超高压变质构造带的一部分.在绿梁山地区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主要由白云母花岗片麻岩和以石榴白云母片岩、石英片岩为主夹大理岩的变质表壳岩组成,变质表壳岩被花岗片麻岩穿插或包裹.榴辉岩既可以呈大小不一的透镜状产于白云母花岗片麻岩中,也可以呈透镜状或似层状与等表壳岩共生。
本文讨论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0~5158米的岩心主要由榴辉岩、斜长角闪岩、副片麻岩、正片麻岩、超基性岩以及少量片岩所组成.岩相学研究结果表明,榴辉岩的围岩普遍经历了强烈角闪岩相退变质作用的改造,峰期超高压变质的矿物组合已完全被后期退变质过程中角闪岩相矿物组合所代替.采用激光拉曼技术,配备电子探针和阴极发光测试,发现主孔240件岩心中有137件(包括榴辉岩、斜长角闪岩、副片麻岩和正片麻岩)样品的锆石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CCSD)主孔已于今年3月终孔.从已发表的4500米钻孔岩心柱状图看来,正片麻岩占全部钻孔的1/2左右.此种情况,并非东海-地所特有,纵观整个大别-苏鲁地区,花岗片麻岩类也是占有主导地位的一种岩石.因此正片麻岩的成因问题,是正确认识超高压变质带的形成和演化的关键.江苏东海地区在构造上位于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西南端.区内主要出露各种正片麻岩类,及斜长角闪岩,黑云母片麻岩,蓝晶石石英岩
针对大别-苏鲁造山带内部和北缘的浅变质岩,前人曾断续开展了五十多年的专题研究,观点从传统的槽台学说到现代板块构造理论,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本文在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前人在岩石学和构造地质学以及地层古生物学等方面的资料和认识,将超高压变质带内部的浅变质岩与造山带北缘的浅变质岩系一起作为统一的构造单元来考虑,通过对这些浅变质岩与毗邻的超高压变质岩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对比,提出这些浅变质
近年来,高分辨电子显微术(HRTEM)广泛应用于矿物显微结构及超微构造的研究,揭示了大量有关矿物精细结构的新现象,使矿物结构的不均一性、晶体缺陷、成矿地质环境及构造演化历史等研究深入到微米和纳米级尺度.金红石是(Rutile)自然界中TiO2分布最广的矿物变体,是变质岩特别是高压岩石的重要副矿物,前人对TiO2的高压实验研究表明,金红石存在四种超高压同质多形变体,它们分别为:①.α-PbO2 型T
环斑结构自1891年芬兰地质学家Sedoholm首次描述以来,其成因一直是令人感兴趣的问题,已提出了多种机制,如出溶作用、岩浆的混合作用和同化混染作用、岩浆上升时压力和水含量的变化等.然而,这些机制并不能解释环斑结构所有的成因问题.例如,出溶作用难以解释碱性长石的卵球状形态和奥-中长石外壳及多层外壳;岩浆混合是否适用于巨大均匀的岩基(如Wiborg)似乎也存有疑问(Romo et al.,1995
燕山地区侏罗-白垩纪存在的大规模逆冲推覆构造已得到越来越多的野外地质工作的证实,构造地质学研究表明燕山地区挤压构造的发育一直持续到早白垩世;这些事实意味着中生代时期燕山带地壳曾显著加厚.前人根据燕山地区中生代广泛发育具有Adakite微量元素成分特征的火成岩,推测包括燕山在内的华北地区东部中生代时期存在50~60 km的加厚地壳,我们根据早白垩世早期燕山地区发育的钾玄岩也得到当时地壳厚度达50 k
黑云母是花岗岩类岩石中最主要的铁镁矿物,在研究母岩岩浆起源、成岩过程、后期热液作用及成矿元素富集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前人基于黑云母主量元素特征对其成岩意义进行了深入探讨,但利用黑云母微量元素组成来反演母岩成岩条件和成岩过程的研究则甚为缺乏或几近空白.近年来,随着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技术的广泛运用和不断发展,使得对黑云母进行原位微区成分测定并获得高精度微量元素含量成为可能,因而可以有
华南新元古代花岗岩形成与Rodinia超大陆裂解过程之间的时空关系,是近年来国内外地球科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花岗岩是大陆地壳的特征组成,但其来源可以多种多样,形成机制也各有不同,主要涉及壳幔相互作用、玄武岩浆结晶分异、基性下地壳部分熔融和酸性上地壳重熔等过程.虽然其最终来源都与地幔有关,但是无论是基性岩浆分异还是中酸性岩石重熔都涉及到单阶段或多阶段地壳过程.大陆岩石圈地幔及其上覆地壳部分熔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