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状况及并发症/伴发病分析

来源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17年教育管理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andrew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不同年龄阶段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达标情况,分析老年与青中年糖尿病患者并发症、合并症的发生情况. 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264例2型糖尿病患者,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生化指标、糖化血红蛋白(HbAlc)及相关并发症检查结果.以HbA1c<7%为血糖达标标准进行血糖达标率分析.依据年龄分组,进行糖尿病并发症及合并症的分析. 结果:选入2264例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HbA1c达标率为42.4%.老年组(≥60岁)和青中年组(<60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症及合并症结果:微血管并发症患病率分别为:81.8%和66.6%,(P<0.05);大血管并发症患病率分别为:37.8%和14.9%,(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老年组患者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骨质疏松的患病率明显高于青中年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老年组中合并血脂异常、超重/肥胖、糖尿病家族史者较青中年组为少,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不同年龄组间,HbA1c达标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慢性并发症、合并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青中年患者.
其他文献
会议
会议
糖尿病等需要终生治疗的慢性疾病属于心身疾病,心身疾病与心理和行为密切相关,糖尿病患者易出现情绪及行为障碍,这些反过来又会促进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影响治疗及预后.所以从心理学和行为学进行干预,对糖尿病及并发症的防治都有重要意义.糖尿病患者的情绪障碍有其固有的特点,由于终生治疗的压力和压抑性生活方式及代谢紊乱持续累积变化,特别是疾病进行性进展出现不可逆转的慢性并发症影响生活质量时,患者心身疾病及情绪障
目的:通过临床个案资料分析探讨糖尿病“共同照护”模式在提升1型糖尿病(T1DM)患者血糖控制中的作用.方法:对T1DM患者进行团队“共同照护”管理,由医生指导胰岛素治疗方案和剂量调整,营养师指导饮食和加餐,经过认证的糖尿病教育护士对患者进行胰岛素注射评估指导,指导低血糖的认知和应对.营养评估较常发现的问题是:进餐是否规律,三大营养素构成是否均衡等.护理评估较常发现的问题是:胰岛素注射部位是否有脂肪
目的:探讨“血糖管理三人行”项目在注射基础胰岛素患者的血糖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在出院时进行常规的出院健康指导,观察组在常规指导的基础上,加以“三人行”项目.在患者出院13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控制情况,低血糖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患者生活质量测定治疗前后对比情况.结果:13周后观察组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控制
目的:探讨将并发症体验结合门诊2型糖尿病患者延续性管理,对患者自我管理与效能的影响及相关性.方法:43例门诊初始使用预混胰岛素的患者,首诊日利用并发症体验的干预方式,让患者通过感官体验,进一步加强行为改变的信念,结合延续性护理对患者进行管理.结果:干预前后患者的血糖水平得到明显控制,自我管理行为及自我效能得分明显提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良好的饮食、运动、血糖监测等自我管理行为对自我效能提高
目的:对胰岛素治疗的T2DM患者进行由医生、糖尿病护士及营养师共同参与的糖尿病“共同照护”,以促进患者的注射行为和血糖控制状况的改善.方法:选取2016年11月~2017年5月在北京瑞京糖尿病医院就诊、接受胰岛素治疗并符合研究方案的T2DM患者,由主管医师确定治疗方案及方案调整,由助理医师登记患者的一般信息,营养师给以糖尿病饮食指导,由获得认证并接受胰岛素注射指导培训的糖尿病教育护士进行胰岛素注射
在1型糖尿病患儿的临床护理中应用共同照护,预防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有效控制病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坚定信念,提高生活质量.通过评估、诊断、实施等方法,使之掌握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及自我照护的能力.
运动疗法是有效预防控制2型糖尿病发生和发展的方法之一.经数据库检索2型糖尿病运动疗法的国内外相关文献,本文从运动种类、强度、时间、频率方面综述了2型糖尿病运动疗法的研究进展,远程及移动医疗的发展,为结合网络进行运动疗法干预的研究带来契机.
目的:探讨应用便携式血糖仪测得的末梢第1滴与第2滴血血糖值的差异,为临床获取快速、准确的血糖监测结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实验室静脉血生化血糖值作为标准,测定210例住院治疗患者的空腹血糖值,分别将末梢第1滴、第2滴血糖检测值与静脉血生化检验值进行比较,探讨两种血糖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结果:血糖浓度分层统计结果显示,当静脉血血糖值在2.2~7.0mmol/L时,末梢血与静脉血的血糖值存在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