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新形势下两岸青年世代文化认同的途径创新

来源 :2016中华文化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vdp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峡两岸同根同源,在文化上一脉相承,两岸民众,特别是青年世代理应共同致力于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但囿于历史的原因,以及现实的状况,使两岸的文化交流不甚平顺.尤其是民进党在2016年重又执政,两岸在诸多方面的交流均遭遇挑战.那么,在此种形势下,两岸青年世代的文化认同就更为重要.而新媒体,是否会成为两岸青年世代加强彼此间文化认同的创新性途径,实为本文所要探讨的重点.
其他文献
文化是一个族群或民族所累积产生的生活经验的总集合体,包括了有形的与无形的产物.前者包括语言、文字、音乐、戏剧、艺术、服饰、食物、政治、经济、社会的制度与活动等.后者包括宗教、哲学、价值观、信仰及学术等.文化既是一个民族生活的产物,是主观上设计及实践产生,也同时规范了该民族的生活方式.文化是民族生活及生存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凡有团体小到社团及村落大到民族都有自己特殊的文化,也以此来代表该族群及民族,
追求国家统一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国家统一可以从多种角度去理解.复杂性科学的最新研究使人们对系统论的认识由构成整体论发展到进化整体论,对系统演进的动力、条件、方式、机制等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使国家统一问题的研究得以从系统演进的角度把握其哲学层次的客观发展规律,对政策制定与科学决策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不断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要求,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的既定决策,在这一点上学界和政界都有高度的共识.但是在如何进行政治改革或实现民主化的路径问题上,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确实,价值取向上的共识并不意味着具体行动中的一致,民主化路径的选择与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政治精英的主体性选择、国民的素养和政治参与意识等诸多因素有直接关系,而这些因素是相互影响并不断变化的,因此
文化认同目前在学界并没有一个标准的概念,在不同的理论框架下文化认同也有着不同的概念内涵.一般而言,文化认同是指个体与个体或个体与群体之间受到共同的文化环境的影响,使得个体认可、承认和接受自身所处的文化体系.表现在各方确认和尊重共同的文化,遵循共有的思维模式,承认并遵循共同的行为规范,使用相同的文字语言等.文化认同内涵丰富,并在一定程度时体现其阶段性.根据加拿大文学理论家弗莱对文化进行结构化分析,可
青年是民族的希望和未来,两岸青年交流一直是两岸各界推动和努力的重点.以往受种种条件限制,走马观花交流的多,深度细致交流的少,台湾青年来大陆交流的多,大陆青年到台湾交流的少,两岸青少年交流存在不广泛、不深入、不对称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交流效果.2016年3月,俞正声主席在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上提出了"在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政治基础上,继续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继续发展与台湾有关社会组织和团体的联
两岸青年知识菁英是带动社会整体发展的中坚,加强台湾与大陆青年间专业知识的交流与思维的沟通,有助奠定彼此良性交流的基础.自1987年开放老兵赴陆探亲後,两岸民间交流逐步开启,两岸问题自1949年分裂分治後便已形成,六十七年来两岸间的互动依台湾学者的看法大致可区分为四个时期,从最初的军事对峙;法统争执;交流缓和时期;意识对立时期;和平发展时期以及目前目前的冰原时期.
在两岸关系的博弈中,中国大陆、台湾岛内各政治势力以及美国在诸多议题上存在不同乃至截然对立的主张和立场,但是却有一点几乎毫无争议的共识——亦即台湾认同处于上升之中,而这种认同的转变是对两岸的最终统一不利的.当然,不同角色看待台湾认同变迁的心态迥然不同:对于中国大陆以及台湾岛内支持统一的人士来说,这种趋势教人忧虑;对于台湾岛内的"台独"势力来说,台湾认同常被拿来作为其主张的社会基础以及选战工具;对于美
2016年1月,民进党候选人蔡英文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台湾政局发生重大变化,对两岸关系和台海局势产生重大影响,引发人们对两岸关系发展前景的担忧,两岸关系正面临深刻的转型期.深入了解台湾民意,尤其是通过真诚、善意和亲情去拉近两岸心理距离,促进两岸社会融合,深化台湾青年世代对两岸关系的正确认知,融洽两岸一家亲的民族感情,实现心灵契合,具有更加迫切的意义.而台湾青年世代的"两岸观"未来会往什么方向发展,
台湾青年世代的认同问题几乎是在2014年"太阳花学运"后迅速成为两岸各界共同关注的热点,两岸学界与实务工作部门对此议题也陆续展开系列性研究与调研.本文所要探讨的台湾青年学生认同问题整体可纳入青年世代研究范畴,世代研究既是传统的社会学与政治学研究议题,也是过去二十多年来台湾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在特定历史时段,同一"出生世代"的类似社会位阶会型塑其价值观与政治经济行为,尤其是青年时期的政治环境与社会事
在两岸地理隔绝、政治关系不稳定的宏观结构下,两岸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互动未能常态化,但在互联网时代,由网络传播的即时性、互动性和国际互联性等特征,两岸网络信息交互、网民表达交流反成为两岸交往过程中相对稳定的方式,潜移默化但又深刻影响着两岸的认知和关系.互联网对两岸交流的影响并非全时、全过程稳定不变的,而是集中通过网络议题设置和关注实现,深受新媒体传播特点和传播规律影响,有很强的议程设置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