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4G实时传输和人工智能的微地震地面节点监测技术在川南某压裂平台中的应用

来源 :中国石油学会2021年物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_w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积压裂是改造低渗透油气藏的重要手段。在压裂施工过程中,是否在预设位置产生裂缝,产生裂缝的宽度、高度、延展方向和延展长度,以及是否活化已知或未知的断层,导致诱发地震或油气泄漏等生产隐患,是受到广泛关注的工程问题。因此,行之有效的压裂监测方法在评估油气产量、规避安全隐患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微地震监测技术则是其中最为常用的一种手段。目前,国内外微地震监测技术发展成熟,但大部分处理工作较难与压裂进程同步,依赖人工处理,或只处理压裂时间段内的微地震事件,提供精确、实时、全面的监测信息的难度较大。为改善这一现状,我们发展了一套软硬件结合、基于4G传输和人工智能算法的实时微地震监测系统,并应用于川南某压裂平台的储层压裂改造作业中。结果表明该系统可持续产出可靠的海量到时数据以及事件位置与震级结果,验证了系统的实时性、鲁棒性和高效性。
其他文献
为实现烟秆快速腐熟和肥料化处理,本研究将3种复合菌剂A, B, C,分别添加到烟秆碎片物中,对烟秆进行模拟腐熟。结果表明,3个处理的pH均为先升高后降低腐熟发酵过程中,半纤维素在前期快速降解,纤维素在前期快速降解,素主要在后期才明显降解。且腐熟发酵过程中各处理的微生物数量和种类均发生了变化,添加复合菌剂的处理微生物数量均显著高于没有添加菌剂的对照。
本研究采用454测序技术对来自云南不同位置的3个代表性盐矿样品的分析发现,其中都含有多样的微生物,且这些微生物与多种环境非生物因子具有相关性,其中对原核生物影响最大的因子是pH,Ca2+和HC03-,且盐度只与酸杆菌门显著相关。
页岩气储层天然裂缝发育,非均质性和各向异性强,储层压力、地应力等地质力学参数随着页岩气开采不断演化,使得老井与加密井裂缝扩展存在明显差异,这对后期加密井部署和压裂改造设计具有重要影响。综合考虑页岩气储层地质力学参数、天然裂缝等的非均质性和各向异性,提出了一套基于储层四维地应力演化的页岩气藏加密井水力压裂复杂裂缝扩展模拟方法,建立了气藏渗流-地质力学耦合的水力压裂复杂裂缝交错扩展模型,并通过现场试井
目的:克隆、表达、纯化原玻璃蝇节杆菌D-氨基酸氧化酶,研究其酶学性质;通过定点突变研究突变位点对其活性的影响。方法:利用PCR技术克隆目的基因,构建D-氨基酸氧化酶表达载体,通过Ni亲和层析法获得D-氨基酸氧化酶蛋白,以酶催化H2O2显色法分析其酶学活性。采用Site-directed mutagenesis技术构建定点突变体,并测定突变蛋白酶活力。结果:D-氨基酸氧化酶在pH9.37,30℃下酶
以江苏省道地中药材-茅苍术为实验材料,探讨内生真菌缓解中药材挥发油化感自毒作用的生理生化机制。结果表明:1、挥发油处理时茅苍术体内叶绿素含量、叶绿素a/b比值、可溶性蛋白含量大幅度下降,而外源添加内生真菌延缓了茅苍术的失绿症状,促进了可溶性蛋白的合成;2、挥发油胁迫使茅苍术体内MDA积累显著,而外施内生真菌减缓了其积累;脯氨酸变化趋势与之相反。综上所述,外源内生真菌通过对化感物质一挥发油的降解作用
本研究通过对峙培养实验和抑菌实验探讨了两种内生真菌角担子菌B6和镰刀菌E5拮抗西瓜枯萎病病原菌尖孢镰刀菌的机理。结果实验表明,在内生真菌B6,尖抱镰刀菌和内生真菌E5形成的空间内,B6通过生态位竞争和挥发性物质拮抗尖抱镰刀菌的生长;E5通过抑菌物质和挥发性物质拮抗尖抱镰刀菌的生长,即两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共同拮抗尖抱镰刀菌的生长。
双向电磁搅拌是利用周期性变化的电磁力对合金浆料进行双向搅拌,使合金浆料发生强烈混合对流。本文利用Maxwell 2D和Fluent软件建立了在电磁搅拌作用下制备不同稀土La添加量的半固态A356-wt%La浆料的电磁场和浓度场仿真模型,并结合实验研究在搅拌频率为30Hz、电流强度为4A的双向电磁搅拌下搅拌15s时稀土在A356铝合金熔体中径向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电磁搅拌能显著影响富La相的分布,
目的:探讨微种植体配合上颌横腭杆在固定矫治中压低上后牙的效果,为正畸临床垂直向支抗控制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安氏Ⅱ类1分类,高角的青少年正畸患者23例作为研究对象,均采用双颌固定矫治器进行正畸治疗,用横腭杆连接双侧上颌第一磨牙,在上颌双侧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之间颊侧,分别植入一颗微种植钉(直径1.5 mm,长度8mm),并对上颌第一磨牙施以150g的压入力。在植入微种植钉时(T0)、负载一个月后
采用高载量氧化物正极(> 4 mAh·cm-2)和超薄锂金属负极(< 50 μm)可以构建高比能锂金属二次电池。然而,该类电池的循环寿命和安全性受到锂金属不可控沉积的严重制约。高比表面积的锂枝晶和锂“苔藓”导致了较低的库伦效率,前者有一定可能穿刺隔膜,造成电池内短路,是亟待解决的安全隐患。因此,提升锂金属二次电池的循环寿命和安全性的关键在于实现锂金属的致密沉积。文献中已有多种化学方法可达到这样的效
为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了解电动汽车锂电池全生命周期的环境风险,通过匹配某款电动汽车的使用需求,从锂电池的全生命周期评价角度,收集磷酸铁锂电池(LFP)、锰酸锂电池(LMO)、三元锂电池(NCM)的材料清单与能源消耗清单,运用simapro 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得到三种锂电池在生命周期内资源消耗与环境影响两方面的效益指标,实现对其环境效益评价。评价结果表明:磷酸铁锂电池的非生物资源消耗最大,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