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岗矿区构造展布规律研究

来源 :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2011年学术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shaoxiang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对鹤岗矿区地质资料的综合分析基础上,通过钻孔数据的二次开发,进行构造要素的数理统计分析和构造空间展布规律的趋势面分析,从定量的角度研究鹤岗矿区构造发育规律.结果表明:鹤岗矿区正断层走向以NE、NNE、NW、NNW向和近SN向为主,逆断层主要以NE、NNE、NW向为主;矿区正断层倾角为50°~60°,逆断层倾角在20°~50°;正、逆断层落差与延展长度有较好的线性关系.断裂密度等值线整体走向与断裂走向一致,北部矿区断裂密度要高于南部矿区的断裂密度.
其他文献
应用CAD技术,通过添加螺旋段曲线方程,研究了一种柴油机螺旋进气道的正向设计方法,建立了结构复杂的柴油机螺旋进气道的三维模型.应用CFD技术研究发动机进气过程,获得了不同气门升程下进气道和缸内的压力、速度和湍动能等性能参数的分布规律以及流量系数和涡流比.研究结果表明,采用CAD技术可以实现柴油机螺旋进气道的正向设计;设计的D18柴油机螺旋进气道在最大气门升程下涡流比2.01,流量系数61.6%,涡
本文针对船用增压八缸柴油机进行了船用特性和负荷特性下的排气压力波测量,分析了排气压力波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对于此增压八缸船用柴油机,当配气相位相同时,在船用特性下,第一缸和第五缸的排气压力波平均值随着负荷的增大而增大,排气压力波强度也随着负荷增大而增大,但是第五缸的排气压力波强度在各个负荷下均小于第一缸排气压力波强度.负荷特性下的排气压力波变化规律和船用特性类似.
HCCI/SI复合燃烧模式是HCCI汽油发动机实用化的运行策略.但不同的空燃比和内部EGR率的需求给HCCI/SI模式切换带来了极大控制难度;同时由于HCCI负荷范围窄,使得燃烧模式切换频率过高,降低了发动机运行稳定性.本文在一台具备错位双凸轮机构的多缸汽油机上实现了火花点火激发混合气自燃着火(SIAI)燃烧方式,扩展了压燃模式下的负荷范围,研究了SIAI/SI和HCCI/SI燃烧模式的切换.结果
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中还原剂的喷射过程是关系到还原剂与氮氧化物混合均匀性以及氮氧化物最终还原效果的极其重要的一个过程,在应用过程中其不可避免的喷雾碰壁现象对于喷雾的发展及还原剂的生成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以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喷雾碰撞热壁面后的发展过程,并对不同热壁面温度、喷射角度和喷射高度下的喷雾壁特点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还原剂喷雾碰壁后的特性主要受壁面温度的影响,在壁面温度为450
为缩短产品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进行了配气机构虚拟设计流程研究.为确定两质量简化模型中配气机构系统刚度,对现有某机型配气机构进行了三维建模,应用不同结构单元划分方式分别进行了有限元计算.在标定试验系统精度的基础上,采用激光测量技术对仿真结果进行了试验验证.在此基础上求解了多种型号配气机构系统刚度.研究结果表明应用有限元方法可以得到较为准确的配气机构系统刚度,计算结果和试验结果误差在5%之内,随着
实验以高密度低温燃烧重载柴油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DMS500快速颗粒取样分析仪测量了4种EGR(废气再循环)率下和高、中、低3种转速下开启和关闭进气门晚关系统的微粒粒径分布特性.研究表明:与传统燃烧方式相比实验测得的微粒在数量和微粒分布形态方面有很大不同,低温燃烧柴油机排气微粒数浓度在108,并且主要集中在20 nm以下.随着EGR的加入,开启和关闭进气门晚关系统的核态微粒数浓度都减少,聚积态微粒
采用DMS500快速颗粒取样分析仪和FHR500快速FID HC分析仪对一台排放达国Ⅲ的气道喷射汽油机进行了常温冷起动、冷态加减速和热态空载急减速等过渡工况颗粒物总数量和HC浓度排放特性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常温冷起动工况下,汽油机排放出大量的颗粒物和HC,且颗粒物总数量和HC浓度在起动过程中先后均出现了较高峰值.冷态加减速工况下,汽油机排气颗粒物总数量和HC浓度均出现两个峰值,前一峰值较高,后
With national development plans and computer talent demands and many other requirements, Zhejiang Open University should build softwar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lated majors and personnel training pro
新集一矿井田共发育可采煤层11层,目前主要开采13-1、11-2、8、6-1等少数主采煤层,现生产范围内薄至中薄煤层受多方面的因素限制未能开采.通过对9煤开采,探索重复采动影响区内中薄煤层开采的办法,可以达到充分回收煤炭资源、保证一定的经济效益的目的.研究表明,1509采区9煤底部中厚煤层(8、6-1煤)开采后,9煤在原有构造基础上叠加采动影响,虽有破坏变形,但整体结构稳定,对其进行开采是可行的。
通过对复杂地质条件下上山煤柱回收技术的研究和实践,总结出了切实可行的回收技术,应用此技术可提高矿井煤炭资源的回收率,延长矿井的服务年限.对Ⅰ4采区下部地质情况摸底调查,同时将岩浆侵蚀区的煤炭储量按照国家标准《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 17766-1999)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对比,结合目前市场经济情况,依次划分了探明的(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21b)、控制的边际经济基础储量类(2M22)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