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模式、文化心理与儒学:以礼为例

来源 :国际儒学论坛·2009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pzh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试图从文化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儒家在制度建设方面倚重于“礼”而不是“法”的文化心理基础,从而说明为什么儒学能在中国文化中能长盛不衰,以及为什么“自由”等概念未能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文章认为,这一切均与关系本位或关系主义的中国文化模式或心理结构有关。如果“法”代表一个社会的“硬制度”,具有强制性和不顾人情的特点;“礼”就代表一个社会的“软制度”,具有照顾人情和可随处境不断调整的特点。从中国文化的模式来看,“礼”这种顾及人情的软制度,比“法”更适合于中国国情,这才是儒家能够战胜法家的根本原因。文章最后认为,文化的惯性也决定了在未来的中国,礼治仍将是中国现代性的应有之义,这为我们理解儒学的现代意义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其他文献
由于近些年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们逐渐注重城市建设中园林绿化工程工作的质量.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园林绿化工程的侧重点有所差异,需要专门的监督
  所谓道德警示,是就违反道德所带来的后果,而对人提出的预警。文章首先归纳了先秦儒家代表人物关于道德警示的学说,即无德禽兽说;其后论述了以西汉儒学家董仲舒为代表的人性论
  儒家之乐是尊重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也就是乐道。文章从“孔颜之乐”、“山水之乐”、“人伦之乐”、“忧乐圆融”几个方面探讨儒家的乐道。最后,指出儒家关于幸福
会议
期刊
20kV电压等级的开闭所在配电网中的可靠运行非常重要.本文介绍了海安20kV海洲新城开闭所绝缘化改造的背景、原因分析、目标和方法、改造内容及技术方案,总结了改造的成果,对
  “和谐”最早出现于甲骨文和金文中,从不同层面和角度涵义广泛,大体涵义为:和谐是指事物协调有序地存在与发展的状态,是事物多元共生、多样统一的完美形态和理想境界。早在春
10月31日是西方传统的“万圣节”。在这一天,大家可以穿上画有骷髅或魔鬼的恐怖衣服“吓唬”人,并向人讨要糖果。显然,这是平时压抑地敬畏、恐惧鬼神的一种娱乐性释放。我国
  文章通过分析文化行为发生的层次结构来论述笔者的观点即“儒学不是宗教发生,是文化自觉。”概言之,儒学不是宗教,儒学的文化功用不仅在于精神层面,更在于其社会践履。因此,当
  『天——人』关系历来皆是学者研究之重心,在出土文献之儒简中,也可借此一主题之探究,发现孔子弟子及其后学在此一论题上的承继与发展。孔子的『天——人』关系论,本文是就其
会议
  “安身立命”是儒家最高的人生价值,强调用仁爱之心,道德关怀去体察自然、社会和人心,是人安顿自我,寻找精神家园的终极目标。儒学虽然不是宗教,但具有极为丰富的宗教性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