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分胁迫对大豆形态和生理特性影响的研究

来源 :第23届全国大豆科研生产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lq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讨土壤水分胁迫对不同抗旱性大豆品种形态性状和生理特性的影响,以3个抗旱性不同的大豆品种(合丰25、黑农44、晋豆21)为试验材料,在盆栽条件下,于大豆始荚期至鼓粒期进行中度和严重土壤水分胁迫试验。
  研究分析表明,干早胁迫下一级抗旱类型的晋豆21表现出较强的生长优势,同一水分供给条件下,其株高、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产量、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POD活性均高于抗性相对较弱的黑农44和合丰25,这些形态性状和生理指标可作为抗旱性鉴定的指标加以综合利用。形态抗性和细胞膜稳定性作用等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大豆抗旱性的生理基础。
其他文献
大豆为人类提供了优质的植物蛋白和油脂,对人类的生活至关重要。但在生产中,草害严重影响产量。我国北部高寒地区是大豆集中产区。由于常年连作,喷施常规除草剂,导致田间杂草群落单一化,一些抗性杂草富集;另外,传统除草常将多种类型除草剂混合施用,由于拮抗,导致农药用量大,环境污染严重。本研究以抗草甘膦除草剂大豆品系为材料,通过对田间杂草物种调查,分析不同除草方式、不同中耕方式对田间杂草群落的影响,以组装适合
近年来中国局部地区干旱频繁发生,对大豆生产影响较大。本文介绍了目前在生产上的一些大豆抗旱栽培模式;化学和生物抗旱技术措施应用;以及滴灌栽培与喷灌技术应用等,对大豆抗旱栽培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为了把大豆单产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特进行五元素全层施肥技术研究,以观察其对大豆产量的影响。“五元素”复混肥是由硅、钙、氮、磷、钾等5种中、大量元素组成,本试验包含总成分含量为50%、52%、55%的3种复混肥。“全层施肥”技术是指在整地作垄前,将肥料用机械均匀的喷施于土壤表面,或用人力将肥料均匀的扬撒于土壤表面后,立即进行机械旋耕灭茬作垄,在机械旋耕灭茬过程中将肥料均匀混于20 cm深的耕作层内。研
中国黄淮海一年两熟地区,作物秸秆量大,根茬过高,使用被动式防堵装置,无法解决免耕播种时秸秆和根茬造成的堵塞问题;现有的主动式条带旋耕防堵装置,部分地解决了大量秸秆覆盖地表免耕播种存在的秸秆堵塞问题,但旋耕后的土壤与秸秆混杂在一起,无法形成优良的种床环境,影响种子的正常发芽和生长。针对这些问题,采用新的秸秆和根茬处理方案,研制了一种用于覆秸麦茬地免耕播种机的动力驱动定轴刚齿式清秸覆秸装置,并对该装置
东北北部地区是中国大豆生产主产区之一,常年大豆种植面积在3000万亩以上,占当地农作物播种面积的50%~80%。然而,该地区分布有各种类型中低产田面积约905.95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67.0%,严重制约了该地区大豆生产。因此,本研究针对东北集约化大豆主产区不同类型中低产田(盐化碱化土壤、沙化土壤、酸化土壤等),根据中低产田土壤养分空间分布和大豆生长不同时期需肥规律和特性,进行大豆优化施肥等养分管
大豆是需水量大、对水分要求比较严格的不耐旱作物。在大豆生长发育过程中,尤其是在开花后鼓粒期,水分成为产量的重要限制因子,保证供给适宜水分才能获得高产。灌溉和施肥被视为作物高产的重要措施,如何把灌溉和施肥两项技术有效地结合起来是目前栽培技术研究中的一项新兴课题,在农业水肥一体化技术中以滴灌与施肥相结合比较方便且容易控制,使用普及率较高,是解决中国水资源不足、利用率低及提高肥料利用率的有效途径之一。近
为了掌握和了解贵州大豆生产情况,从中找出贵州大豆生产上存在的问题和贵州发展大豆产业所需求的技术,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措施,对贵州9个县的35位农业技术人员和150户农户2011年的大豆生产情况进行了调研,对资料、数据进行分类整理、统计分析、核算、评估。结果表明,贵州大豆总播面积占承包耕地面积的52.53%,大豆与玉米间、套面积占大豆总播面积的92.20%;大豆间套单产701.4 kg/hm2,大豆
秸秆还田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黑龙江省是中国大豆主产区之一,大豆秸秆资源极为丰富,为明确大豆秸秆养分释放特征,本试验采用尼龙网袋法,将装有大豆秸秆的网袋直接覆盖于垄沟中,定期取样,分析大豆秸秆腐解及养分释放情况,探讨在白浆土条件下大豆秸秆腐解速率及养分释放特征。结果表明,大豆秸秆腐解速率均表现为前期快,中期接近停滞,后期较前期慢。经过18个月腐解,大豆秸秆累计腐解率为74.51%,秸秆腐
农业科学育种试验需要设立大量的试验小区,为满足小区试验中播种不同品种种子的要求,育种播种机应具有频繁换种、且不混种的功能。排种器是播种机的核心部件,也是解决小区播种的根本。针对北方小区播种的特殊要求,设计了一款垄三栽培配套育种播种机插装式排种器,该排种器结合了垄三栽培模式的特点,其壳体采用透明材料加工而成,方便观察排种器内是否有残留种子,同时减少了自身重量;采用插装方式进行清种、换种,整个过程只需
为了使大豆产量有所突破,需要在缩小行距和增加密度的条件下,探索一条大幅度提高单产的栽培途径。为此,进行了此项研究,以期为大豆合理密植提供理论依据。  2010~2011年,在平作条件下,以铁丰31、铁豆63和沈农12等3个亚有限大豆品种为材料,采用裂区设计,在不同密度(15、20、25万株/hm2)及不同行距(30、45、60cm)处理下,研究密度和行距对不同大豆品种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