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土楼——建筑功能与形式的交融

来源 :第十六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plusi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福建土楼外观独特,功能完备,是中国传统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客家的源起开始,介绍土楼的形成原因与建造过程,列举了土楼常见的外观形式,以及内部环境的设计,并用大量图片加以说明土楼的部分建筑构造及理念.
其他文献
天水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境内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素有西北“小江南”之美称.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造成当地民居建筑风格独特,地域性强,对于民居建筑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天水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南宅子”进行初步分析,以期对今后天水及周边民居建筑提供参考意见.“南宅子”空间处理手法灵活多变,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基础上,不拘泥于某种特定的布局形式,将北方的四合院和南方的天井巧妙的
本文从湖北南漳的冯氏民居群的演变过程和现象入手,分析了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联系到不少传统建筑被破坏的现实,进而提出保护原有优秀的传统建筑的意义和必要性。
卑南族较早汉化,同时日治期日本学者常将之归属排湾族,因此其建筑的记述不及他族来得多,使后学者难窥全貌.本文意在爬梳当初少数日本学者之第一手民族志,理出卑南族「早期」或称「传统期」的建筑风貌与居住文化.根据鸟居龙藏、森丑之助、佐山融吉、河野喜六、千千岩助太郎之记述,综合分析得到以下重要发现:1.卑南族家屋平面仍难确认其典型.但因不引入超凡物入屋,仅蕴涵日常生活之功能,由母系家长承继、管理、养育儿女.
农村新民居的建设,关系着农民的生活质量,承载着地方民族文化及其人文精神,既要全面提取多民族地区民族共融的聚居文化特色,又要有的放矢地分析不同村落村民的具体心理需求;既要在改善村民的生活水平,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硬件改造”,又要体会到各村农民建房能力的具体差异.本文依据对于泸西县部分村镇在新农村规划建设中统一拟新建民居设计工作的实际体会,浅谈在新民居单体设计中传统民居特色的沿袭以及居住环境的改善.
在发展经济、开发旅游的持续热浪中,徽州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也不免落入千篇一律的模式.如何提高地域文化可识别性和特异性,如何延续和发展古村落的传统文化等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本文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以一种后卫策略,讨论了复兴传统习俗的多重意义以及理论与实践的可能性与可行性。并以徽州古村落查济祠堂的再利用策划方案为例,尝试通过"脚本"转换的方式对传统习俗的再现进行当代诠释.
在民族村落的发展建设中,特别是具有旅游型民族传统村落,只有将地方特色做到良好融入,体现地方自然环境特色和地方人文环境特色,才能保留原真性,具备吸引力.地方特色应用从软件策划入手,通过“活动——场所”的思维,推导出硬件设施的规划安排,并强调软件和硬件的整合.
本文将民居研究与人文学科研究方法中的类型学与形态学的研究方法相结合,试图在分析阳新太子镇传统民居的同时,思考鄂东民居建筑型制的关系及与之相关人文的联系,揭示鄂东民居建筑型制中"原型"与"变体"关系中潜藏的"操作控制因素",及其这种现象的成因.
风水塔是我国明清时期特别是东南地区常见的一种包涵抽象意义的建筑小品形式,本文收集并踏勘赣南现存明清风水塔43座,查实文献有记载现已毁的风水塔22座,分析其特点和产生的因由与背景,意欲回答赣南盛行风水塔的原因:一是与风水"形势派"(江西派)在赣南形成有关;一是与赣南因长期动乱采取"兴文""弭盗"有关.同时,也想藉此抛砖引玉触及这一领域的关注与研究.
文化对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传统民居中的环境精神属于文化范畴;它对居住者的意识无形中产生了巨大的力量,无论是强调了向上还是尊长,无不凝聚了族长对家族尤其是后辈的期盼.本文主要通过匾额、楹联和家训,这三个主要的环境精神进行分析.
本文以湘鄂交界地区民居中的槽门为研究对象,将其位置关系、形态特征、构成要素及归纳整理,总结出槽门的特征及其在两湖民居营造中的特殊地位,以期对两湖民居的保护和更新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