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锑铅复杂氧化物的酸浸渣真空碳热还原

来源 :2006年全国冶金物理化学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fz5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含锑铅复杂氧化物的酸浸渣为原料,采用真空碳热还原方法回收了渣中的锑铅等有价金属.对真空碳热还原的热力学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还原温度、还原剂量、残压和还原时间等条件对Sb的挥发率以及对Sb和Pb直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Sb的挥发率以及Sb和Pb的直收率随还原温度、还原剂碳量和还原时间的增大而增大,随残压的增大而明显减小;在还原温度为765℃,碳量为10﹪,残压为80 Pa,时间为2 h条件下,酸浸渣中的72﹪以上的锑挥发出来,71﹪以上的铅被还原成铅锑合金,而锡基本留在残渣中,Sb和Pb的直收率分别为92.95﹪和71.20﹪.该工艺简单、无污染、成本低、效果好,可使锑、铅和锡基本得到分离和回收,并实现一步工艺同时得到冷凝物、铅锑合金和残渣三种产物.
其他文献
分析了现有MIMO-OFDM系统初始信号检测和同步捕获方案的不足。给出一种训练序列结构,并提出了一种在大频偏存在条件下,不需要符号同步的初始信号检测和同步方案。该方案利用相对能量检测的方法来得到可靠的初始信号检测,并利用训练序列估计频率偏移。理论分析和仿真表明,该方案在没有进行符号同步且大频偏存在的情况下工作性能良好。
为了研究Q345钢连铸过程的高温塑性模量,采用Gleeble-1500D热模拟试验机对Q345钢连铸坯在600℃-1300℃下进行了拉伸实验.实验得到不同温度下的应力-应变曲线,对曲线进行分析研究,得到了此钢种在不同温度下的高温塑性模量与应变的关系,进而得到不同温度和应变条件下的高温塑性模量值.可以为连铸过程弹塑性应力应变仿真计算提供重要参考.
在烧结法生产氧化铝过程中,碳酸化分解是一道十分重要的生产工序.通过试验及相关文献研究,对铝酸钠溶液碳酸化分解过程的热力学与动力学进行了简析,如产品氢氧化铝析出结晶机理、杂质变化规律、碳分过程控制等,并结合在试验和生产实践的实际经验,对影响铝酸钠溶液碳酸化分解过程及其产品性能的诸多因素如工艺、溶液条件、分解技术条件等进行了讨论和分析.通过对碳分过程机理与影响因素的探讨,希望在指导和优化控制碳分作业条
本文对430铁素体不锈钢添加稀土元素前后的抗高温氧化性能和氧化过程做了初步的研究.稀土元素的添加在430铁素体不锈钢的抗高温氧化性能方面作用是非常显著的,除了宏观上可以观察到的氧化增重量和氧化后的宏观形貌以外,氧化产物的微观结构与物相也有了巨大的变化.根据实验观察结果和基本的金属氧化理论,尝试对此现象进行解释:430铁素体不锈钢的抗高温氧化性能的大幅度提高主要来自于稀土对Cr和Mn元素的富集的促进
针对60Si2Mn钢,利用综合热分析仪STA449和热膨胀仪DIL402,分别对其不同温度下的DSC,TG,TL,Ts以及其热膨胀性能等高温物理性能进行测试,同时对升温过程和降温过程进行测试,并结合铸坯质量要求和温变过程中的相变进行分析.实测结果对连铸工艺制度的制定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测试结果与许多文献和以前所测量的数据比较吻合,测试比较准确.
本文通过高温热态模拟实验,利用扫描电镜、金相显微镜和化学分析等手段,研究了实验室条件下不同磷含量、碳含量、稀土加入量以及不同冷却方式对磷元素在耐候钢中的宏观偏析的影响.实验表明,耐候钢中磷元素具有较高的偏析,磷含量越高,偏析越严重;反之亦然.碳元素可以通过改变钢液凝固方式来影响磷在钢中的偏析,碳含量越高,磷偏析越严重.添加稀土元素、加快冷速可以明显减轻钢中磷的宏观偏析.
针对鞍钢一炼钢LD-LF-VD-CC的管线钢冶炼工艺,对炼钢各工序氮含量变化进行取样分析.研究发现:出钢、吹氩及镇静过程和LF处理过程是增氮的主要环节;出钢时采用强脱氧容易引起钢液增氮;减少出钢后钢水镇静时间和LF精炼时间、造好泡沫渣、加强非稳态浇铸期保护浇铸操作是控制鞍钢管线钢增氮的关键.
采用宏观检测、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谱分析的方法,对同一样坯上不同冲击吸收功(Akv)的试样断口进行了宏观和显微形貌特征分析以及能谱分析.结果表明,同一样坯的冲击功差异较大与钢中存在非金属夹杂物及成分偏析有关.
本文进行了低品位氧化锌矿的常温浸出性能试验研究.通过硫酸浓度、浸出时间、液固比试验,认为浸出初始酸度60g/L,液固比=5∶1,浸出时间4h为合适的浸出条件.在该条件下对-1mm低品位氧化锌矿浸出,多次试验研究结果显示,锌的浸出率95.23﹪~95.80﹪,达到锌的理论浸出率.浸出时间延长并不能提高锌的浸出率,却可加快铁的浸出,使溶液中铁含量升高.
10Ni3MnCuAl钢属Ni-Al-Cu时效硬化钢,是高性能、高精度高级镜面塑料模具钢.分析了10Ni3MnCuAl中厚板(厚度20~155 mm)生产过程中产生白点、夹杂及组织硬度不均等质量缺陷的原因,提出了优化10Ni3MnCuAl中厚板生产的改进生产工艺、热加工和处理工艺,以及实际措施,得出了预期的"标准态组织",各项指标达到或接近日本同类材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