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及黑龙江地区奶牛体型外貌性状差异分析

来源 :第六届中国奶业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yley5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上海地区24个牧场1220头头胎牛以及黑龙江地区7个牧场482头头胎牛的体型性状数据进行了对比,并对两地奶牛体型外貌性状差异存在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上海以及黑龙江地区的荷斯坦牛在体躯容量方面评分较高,接近理想值;前乳房附着以及乳用特征评分较低,仍需继续改良.两地的牛只在肢蹄结构和乳房结构上存在较大差异,除了遗传因素外,还与气候条件以及饲养管理等因素相关,各地牧场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良.
其他文献
确定苜蓿青贮最佳制作工艺,为规模化苜蓿青贮生产提供科学依据.苜蓿青贮避免了田间晾晒过程中雨淋造成的养分损失,有效解决雨季苜蓿干草调制难的问题.但传统的苜蓿青贮养分损失仍很多,饲用价值较低.如何提高苜蓿青贮品质,是规模化苜蓿青贮发展的一个重要限制因素.为此,本论文在多年生产基础上,总结出适合呼和浩特周边地区自然和环境特点的高效、低成本苜蓿青贮调制关键技术,确定苜蓿青贮最佳生产工艺条件,为规模化生产提
本研究对新疆昌吉市朗青畜牧有限公司荷斯坦牛2011~2014年185340条日单产记录进行统计分析,分别采用五种模型对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胎以及所有胎次泌乳曲线进行拟合,研究结果表明:Wood、IQP、Wilmink、ML、AS模型拟合精度范围分别在0.9562-0.9828、0.9467-0.9809、0.8671-0.9752、0.8752-0.9175、0.8775-0.9127范围内;M
泌乳期奶牛对能量需求较大,而往往由于饲料摄入能量不足,导致奶牛处于能量负平衡状态,影响生产性能.脂肪属于高能物质,给奶牛补饲脂肪可以明显缓解负平衡状态.但由于奶牛特殊的生理特征,补饲的脂肪必须经保护以过瘤胃稳定.目前市场上的过瘤胃脂肪产品主要有分馏脂肪、氢化脂肪和脂肪酸钙盐三种,脂肪酸组成相似且结构简单,很难满足奶牛对能量和脂肪酸的需求.本研究将脂肪酸结构与比例合理优化(充分考虑脂肪酸碳链长短搭配
"TMR+精料饲喂法"的产生随着人们对全混合日粮(TMR)饲喂法技术的逐步认识及养牛设备投入的加大,加之收乳企业对奶牛养殖场使用TMR饲喂法技术的要求,在奶牛养殖小区(合作社),正应用一种不分群的全混合日粮饲喂法.由于牛场并未实行真正意义上的统一管理,实际饲喂还是牛只所有者自己饲喂,而牛只产奶量并不一致,这种以平均产奶量为基础配制TMR,产奶量较高牛只另加精料的全混合日粮饲喂法,不妨称为"TMR+
本研究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为青贮原料,通过添加麸皮、红糖、甲酸、乙酸、乳酸菌制剂等,探讨了夏河县紫花苜蓿青贮发酵品质及添加剂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添加剂处理的紫花苜蓿,发酵品质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具体表现为pH值及氨态氮含量降低、乳酸含量升高;综合青贮饲料发酵品质、营养价值指标及感官评定,在120d的短期青贮中,芯来旺Ⅰ号作为青贮添加剂在本次试验中效果最佳.
犊牛和育成牛时期是奶牛养殖中极其重要和关键的时期,犊牛和育成牛的养殖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奶牛养殖的经济效益.本文在实际生产试验基础上,阐述了奶联社犊牛和育成牛集约化精细化养殖模式及其优势,并对应用该养殖模式前后的技术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
奶牛在围产期经历妊娠、分娩和开始泌乳三个重要的生理过程,围产期奶牛的饲养管理直接关系到整个泌乳期的产奶量和繁殖能力等生产性能而影响到牧场的整体效益.本文介绍了围产期奶牛的生理代谢特点和营养需要,系统地总结归纳了围产期奶牛在畜牧、繁殖和兽医管理上应注意和执行的措施,以改善围产期奶牛的饲养管理,从而提高牧场的经营效益.
总性能指数(Total Performance Index,TPI)和终身效益指数(Lifetime Profit Index)分别是美国和加拿大奶牛育种中对荷斯坦牛进行遗传评估的选择指数.本文主要通过分析TPI和LPI公式各性状指数变化及对美国TPI遗传增量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来对北美奶牛育种目标的发展进行简述,为中国荷斯坦牛的育种工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单纯只重视产奶量并不能获得最大效益,牧场
B-型超声波影像诊断技术是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一项新技术,是奶牛生殖研究领域继直肠触诊和血液激素放射免疫测定以来最有深远意义的技术进展,为活体状态下研究动物的生殖和生理机能提供了一个便利的窗口.近几年B超在奶牛繁殖领域如早期妊娠诊断以及性别鉴定、监测产后子宫复旧、诊断卵巢疾病、监测胎儿发育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良好的牛群繁殖状况是牛场延续和扩大规模的根本途径,通过饲养改善,采用同期程序、B超验胎,加强产后护理、提高参配率等措施,尽可能早的使奶牛受孕,减少其空怀天数,缩短产犊间隔,提高平均泌乳产量,成乳牛繁殖率达到80%以上,减少泌乳低产期持续时期是改善牛场赢利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