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空间结构演变及其驱动机制研究

来源 :2016年中国人文地理学联合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rent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借助区域空间发展的点轴、核心-外围与多中心、网络化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与分析方法,本文初步构建了研究区域空间形态结构和功能结构演变的研究范式,从比较优势、经济联系和产业分工三个方面构建影响区域经济空间演变的指标体系,探讨长江经济带2000年以来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的特征和主要城市群空间结构形成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基于属性数据探测的长江经济带空间形态结构的变动并不明显,点轴和核心边缘的空间形态特征能够较好的识别出来;而基于关系数据识别的长江经济带功能结构出现了显著的变化,能够很好的反映空间结构的主要模式,不但识别出沿江发展轴,而且也探测到了沪昆发展轴的活力;在长江三角洲、长江中游和成渝三大城市群的形成中,比较优势、经济联系和产业分工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即长三角城市群空间重构主要通过区域经济联系,而中游和成渝城市群更依赖于比较优势的发挥,这也说明了三大城市群内部核心城市在区域化进程中的异质化作用明显。
其他文献
工业生产空间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珠三角城市群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区和国家优化开发地区,其工业生产空间的演变具有特殊性。基于多时相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和GIS技术,精确提取了珠三角城市群1990、2000、2007和2014四个年份的工业生产空间信息,利用扩展速度与强度指数、分形维数、形态紧凑度指数和空间关联模型,定量分析了珠三角城市群工业生产空间的扩展格局与特征,并进一步揭示了其扩展的驱动机制。结果
研究目的:从多元农业经营主体这一本源入手,运用共生理论,构建以“以人为本、互利互惠”的生产空间重构路径,旨为其开展重构提供一新思路。研究方法:参与式农户调查,共生理论量化方法。研究结果:2010~2015年大柱村农业经营主体间两两共生度均大于零且不相等,其共生关系均处于非对称互惠共生阶段;“农业企业—家庭经营主体”共生度不断增长,共生阻尼不断降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当前大柱村农业生产的主导力量;共
本文以安徽省为研究区域,选取1995、2005和2013年三个时间断面的路网密度数据为评价指标,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探究安徽省路网时空格局演化特征.结果 显示:①路网密度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地区分布存在空间分异,总体从北向南依次降低;空间格局呈现由“(>)”形向“(彐)”形空间分布态势转变,在主要交通道路沿线地带构成路网最优区域;具有阶段性特征,空间分布呈现一定的高速公路、铁路指向性,不同研究阶
北京是我国博物馆发展最具优势和潜力的地区,同时也是国内博物馆发展水平和分布密度最高的地区。作为世界人口、经济、文化和科技大国的首都,同时也是正在建设并即将成为著名世界城市的首都城市,北京不但要引领国内博物馆发展的潮流,而且需要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博物馆才能彰显其文化形象。目前,首都北京的国家级博物馆数量已不少,但真正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一流博物馆仍还较少。首都北京世界一流博物馆建设和发展滞后的
地理学是旅游学的重要母学科之一,为旅游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营养和研究视角。旅游地理学是旅游学与地理学之间的交叉学科,但现有的旅游地理学内容体系庞杂而边界模糊,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不清晰,且与旅游学其它分支学科的内容多有重复,地理学的学科特色和知识溢出不明显。本文从地理学的四大传统(空间传统、区域传统、人地关系传统、地球科学传统)出发,试图建构作为旅游学分支的旅游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和内容体系。区别
宜居城市是市民的理想与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的重心所在;宜居城市测评则是宜居城市发展的关键。本文分析了宜居城市评价方法发展的基本特征与发展新趋势。全文共分为三部分,首先,结合作者所开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工作,比较分析了宜居城市评价的几种基本方法差异与优缺点,尤其分析了基于统计数据的客观评价方法与基于居民满意度评价方法的基本特征;接着,较系统分析了从宜居城市评价到宜居生态城市评价
遗产单体关注不利于城市工业遗产的价值认知和“完整性”保护。为了厘清城市工业遗产群时空演替和“地方性”保护的关系,在比较并借鉴文化地理学和新文化地理学“地方性”理念的基础上,构建基于工业遗产群时空演变的“地方性”保护概念性框架,并对唐山市近代工业遗产进行了案例分析。研究表明: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应注重遗存点关联性,通过时空演替分析,着力从遗产群建构、宏观可视性、形象意义认同、变化关系考量等介入,促进城市
通过建构中国841位企业家四个成长阶段空间信息数据库,本文运用地理空间分析方法和复杂网络模型,在对企业家成长时空规律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国207个城市在企业家成长中发挥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并着重对在企业家成长中发挥重要作用的30个城市的职能进行了精准识别,得出以下结论:(1)中国企业家成长在空间上呈现出分散—集中—分散的演化过程,长三角地区是中国企业家成长最为依赖的空间载体;(2)企业家成长视角下的中
江南水乡古镇的旅游开发中,过度商业化、社区空心化、业态同质化、社区去权化和遗产化石化等现象均不同程度的存在,是困扰古镇旅游的重大难题。已有研究主要从专家的角度,聚焦于旅游开发与古镇风貌及原真性的关系,而较少从游客的视角,探讨古镇开发活化模式对游客地方感和乡愁的影响,以及这种模式的市场认可度。乌镇二期(西栅景区)走出了一条创新发展的路径,试图实现古镇旅游转型升级和遗产活化保护的协调发展。本文在系统总
基于变异系数、泰尔指数和空间自相关模型,从市域和县域两种尺度分析2006-2014年河南省基础医疗卫生资源供给水平的时空分异特征。研究发现:①河南省基础医疗卫生资源供给水平的区域差异相对较大,但这种差异在2006-2014年呈波动减小趋势;②河南省医疗卫生资源供给水平空间分异特征明显,呈现豫西北、豫西地区高,豫东、豫南及豫西南地区低的空间分布特征;③河南省县域尺度基础医疗卫生资源供给水平空间关联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