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体质与温病发生、传变、治疗

来源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届中医体质分会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ptxkid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温邪固然是导致温病发生的关键,但不能忽视体质在温病发生、传变、治疗中的作用.体质与温病发生关系密切,体质强弱对温病发病的有重要影响.不同的体质类型易发生不同的温病.伏邪温病的发生与体质有密切关系,研究伏邪理论时不可忽视对体质因素的研究,无疑对疑难病证的预防治疗有重要意义.体质在一定意义上决定温病传变、预后、转归.一般体实之人,感邪后向实的方向转化,体虚之人向虚证转化;体实者可不传或顺传,体虚者则易内陷.体质类型决定着致病因素的从化,有不同的发病过程和不同转归.温病的治疗不仅要辨证还要辨病,人感邪之后先有病后有证,病、证、质密不可分,病证往往随质而变,辨病辨证均离不开辨质.确立治法一定要注意体质因素,根据体质强弱、类型及邪正消长情况选择治法方药,或先攻后补,或攻补兼施,或先补后攻,或去其宿疾以除邪热之依附,谨察体质,先证而治以提高疗效.
其他文献
明代医家,根底较深者首推张景岳,他倡导"阳非有余、阴常不足",故在临床上不但善于扶阳,而且还善于补阴,在补阴方面,他不仅创立了完整的治形理论,还在所拟新方和方药运用中推陈出新,别具一格.本文谨就此浅谈其制方用药如下,一、倡"阴常不足",治以填精补血,二、顾扶阳气治以甘温、甘平,三、制方用药取决于辨证.
马继兴先生从事中医古代文献研究近六十年,在这一领域作出许多开拓性工作,其科研成果受到中医界高度关注.本人跟随马继兴先生学习工作二十余年,2003年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确定为马继兴先生学术继承人,正式拜师学习.先生多年指教,深受教益、本文试图探讨其学术研究主要成就,以供今日古代中医文献研究之鉴识.
理学是中国宋代时期由众多学者发挥儒学而建立起来的新儒学体系,以南宋朱熹为核心人物,其所构建的庞大的哲学体系中,包含自然哲学.医学属自然哲学范畴,也被广大学者所重视,并倾心研究.理学大家明确地认识到医学中也有个理,故朱熹及其追随者,也重视对医理的探究.本文试对此进行归类分析,以抛砖引玉.
俞滇初(1915~2002年),当代著名中医学家,国家级中医药专家,全国首批继承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终身教授.原名建镳,字谨,号静修.福建福清人,出生于中医家.毕生勤求古训,博采众长,学验俱富,造诣深湛.在长达七十年的中医教学、临床与科研生涯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撰写医著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60篇,在海内外中医界享有盛誉.其所撰、等书,深受同行赞许和广大读者的欢迎,并分别获得卫生部、国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生性率真,豪爽豁达,善良宽容,机智正直,诙谐幽默,喜欢交友.而正是这种性格对于他一生的坎坷境遇和超乎人们想象的人缘都有着影响.记载:"苏子瞻泛爱天下,士无贤不肖,欢如也.尝自言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子由晦默,少许可,尝诫子瞻择交,子瞻曰:‘吾眼前天下无一个不好的人.’"从他的诗文中可以看到许多他与当时医生交往的记录. 本文予以介绍.
中风作为中医"风、痨、臌、膈"四大难病之首,从先秦两汉到唐宋明清,历来都是医家研究的重点.而新安医学,即新安地区历代所出的医家医籍肇自东晋,成于北宋,下至清末,著作宏富,对国内外医家医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研究表明,新安医学十分重视对养生学的研究,尤其是对心脑疾病的研究,仅用于治疗和预防脑病的方剂就有400多张,如能充分挖掘利用,对于中风病的防治无疑是一项重大贡献.近日研读新安名医程钟龄所著,有所获
载有:"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五版教材)将"肺朝百脉"作为肺脏的重要功能之一列出,这对理论的继承、发扬及其指导临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文理方面对"肺朝百脉"加以分析探究,以期深入挖掘理论背后的实践意义.
对中精、气的概念作了辨析,指出的精、气有不同层次的涵义:或指宇宙中的本原之精或气,或指自然界的大气,但多指人体内的精、气.人体内的精与气的概念,有着严格的区别,并与古代哲学范畴中的精、气概念不同.中有两种不同的生命本原说:一是古代哲学的生命本原说,二是中医学的生命本原说.两种生命本原说都对中医体质理论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但中医学的生命本原说是体质理论构建的基石.
中医体质学研究是中医基础理论创新的亮点中医学认为,体质因素在疾病发生与转归、诊断、治疗及预防、康复养生中有着独特作用,"因人制宜"的思想体现了中医的重要特色.中医体质学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不同体质构成特点,演变规律,影响因素,分类标准,从而指导疾病诊治,预防与养生.
中医学蕴藏着丰富的体质医学内容,并运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从春秋战国到清末民初,出现了对体质的各种不同认识,但一直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本文就中医痰湿体质研究中的若干定义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详细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