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镜下带线锚钉修复新鲜距腓前韧带止点撕脱

来源 :中华医学会第十八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十一届COA国际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zhao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踝关节镜下利用带线锚钉缝合修复新鲜距腓前韧带止点撕脱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新鲜距腓前韧带止点撕脱伤11例,其中男8例,女3例,年龄20~45岁,平均34.5岁;距骨止点撕脱2例,外踝止点撕脱9例,关节镜下探查清理,经踝关节前外侧入口观察,前外侧辅助入口植入带线缝合锚钉,应用缝线引导器将锚钉缝线穿过韧带实质部,应用SMC结技术镜下修复,术后支具固定患肢功能位四周,鼓励足趾屈伸活动,术后6周穿戴护踝行走训练,末次随访采用AOFAS评分标准及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疗效评价.
其他文献
目的:对骨质疏松患者在进行髋关节置换术时采用骨水泥人工髋关节置换进行治疗,探讨治疗该病的最佳手术方式.方法:2008年 7月~ 2011年 7月共治疗116例合并骨质疏松的髋关节置换患者,年龄61-83岁,男女比例1.2∶1,平均年龄67.2岁,其中单髋关节置换106例,双髋同时置换5例10髋.原发疾病分别为髋部骨折88例,骨关节炎28例.
目的 探讨颈髓损伤术后精神障碍发生的影响因素、机制及防治措施,为患者实施有针对性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保证充足有效睡眠。方法 统计2010致2012年100例颈髓损伤手术患者,回顾分析其中出现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探讨应用双侧小切口微型接骨板组合内固定治疗Sanders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手术方法、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对2012年5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23例闭合性Sanders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采用内、外侧小切口联合入路有限切开复位,微型接骨板组合内固定进行治疗。
目的 探讨陈旧性跖跗关节损伤的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 自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共收治16例陈旧性跖跗关节损伤患者,其中男性10名,女性6名,平均年龄44岁(30-65岁),平均手术时间为伤后14月(8-20个月)。
目的 慢性脊髓压迫是临床的常见病理状态,导致神经功能障碍,但长期压迫后脊髓微循环变化的病理机制尚未明确。本研究拟通过建立慢性压迫性脊髓损伤大鼠模型,观察脊髓长期压迫后血-脊髓屏障通透性与定量分析不同解剖区域血管的变化情况,为阐明脊髓压迫症的神经病理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目的 探讨后路一期病灶清除联合自体髂骨块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7月至2012年6月期间接受一期后路病灶清除联合自体髂骨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的42例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3例,女19例,年龄18~62岁,平均43岁.病程1~11个月,平均5.8个月.
目的:通过对防旋股骨近端加锁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影像学中尖顶距即TAD(术后在即刻正侧位片上螺旋刀片顶点至股骨头-颈中轴线与股骨头关节面交点的距离之和)的数据和患者术后的功能评分进行分析,得出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中最佳影像学位置,以指导临床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中螺旋刀片距股骨头顶点的位置放置,达到髋关节功能最佳恢复效果。
运用持续质量改进,提高肩关节镜术后患者康复功能锻炼达标率,促进患者关节功能康复.对影响达标率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制订计划和改进措施,实施并评价效果.运用PDCA从支具佩戴、用具创新、康复器材、锻炼场所、训练图谱、健教形式、评估反馈等方面进行持续质量改进,使肩关节镜术后康复功能的达标率由49.46%提高到70.83%.科学的质量持续改进减轻了患者疼痛,提高了关节功能,减轻了护士工作量,激发了护士工作
会议
目的:探讨布氏菌性脊柱炎的诊断方法和化疗和手术治疗效果。方法:2012年11月2016年3月共收治192例布氏菌性脊柱炎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特点,192例患者均表现为胸腰背痛、发热伴多汗。实验室检查显示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均为阳性,血沉和C反应蛋白均增高。
目的 利用患者的CT影像数据,进行逆向建模,通过3D打印技术获得病变髋关节的3D模型。利用3D模型评估髋臼骨缺损情况并进行术前计划和模拟手术,与术中实际情况相比对,探讨3D打印技术对复杂髋关节手术计划制定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