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对于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部署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提出,需要更加精准地把握与审视健康素养的现实价值与时代意义,尤其是健康素养教育对于推进与建立全民健康意识和理念、形成健康行为和规范起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学校体育作为教育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健康素养教育多年以来处于失位与失范的尴尬境地。那么,现阶段迫切需要对学校体育中健康素养教育多年以来失位的原因进行深入、系统、全面的分析与研究,以期为今后学校体育中健康素养教育的归位提供理论依据与创新路径。研究方法: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学校体育中健康素养教育的本质、内涵与意义进行了深入阐述与全面总结。研究结果:1.从健康素养的内涵与主要构成的理论视角出发,结合专家学者们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详细归纳与总结,认为健康素养实践性的形成过程也可以综合表述为是面对学生通过系统完整的健康教育来保证自身健康、和谐、全面的发展,从而具备全面的健康知识、优良的健康理念、扎实的健康技能和高尚的健康行为,最终使健康素养更加具备与学生相融合与匹配的个性化特征;2.我国体育教育的主流思想始终是按照固化的以传授学生运动技能、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为中心的定位与格局,以体为本的固有思维往往会贯穿学生体育教育的整个阶段,对于学生的健康素养教育由于受到社会的主流意识干涉、体育课的开设时间、体育师资的知识局限、评价体系的严重缺失等因素的长期制约与侵染,其固有地位与现实价值难以在学校体育中明确和彰显;3.学校体育在传统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健康素养教育却被有意忽视和忽略,集中表现出部分学生的体育品德淡漠、体育意识模糊、体育习惯缺失、体育行为怪异等种种弊病与问题,长此以往的直接后果就是将学校体育中的健康素养教育不断孤立,形成体育与健康难以融合与真正贯通的不利局面,认为健康只是属于医学领域范畴,而与体育关联性不强的认识误区和狭义理解;4.健康素养作为学校体育的隐性内容往往缺乏难以量化的评价标准与推进的准确依据,与体育课程之间在逻辑体系、框架结构、实践结合等重要层面始终不能有效融合与促进,尤其是学生对于体育课程学习的最终评价是以运动技能的考核作为直接的评价方式,有着严格的评分标准和评价标准,看似与健康素养的考核并无关联,显然体育课程并没有对健康素养予以价值认同;5.现阶段,学校体育的发展与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提出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学校体育是实现"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重要基础,而"健康中国"战略是学校体育发展的根本目标和必然结果,这不仅是对学校体育固化思维从系统内部的深层面进行创新与变革,而且为人们从宏观上研究学校体育提供了更为宽泛的新视角与多元化的新视野,更显示出健康素养在学校体育之中的旺盛生命力与强劲发展态势;6.纵观近二十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颁发的学校体育政策、法规,其中很多引领性文件都涉及到了健康教育,显然,体育与健康教育体系将是今后构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然趋势与发展目标,这不仅是时代赋予学校体育的新的历史性机遇和社会责任,更是中国学生通过学校体育不断提升与培养自身健康素养的重要途径与方式。研究结论:1.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人们对于健康素养认识的日益深入与不断拓展,健康素养与体育领域的结合也更为密切与更加频繁,我国高度重视健康素养在学校体育中的推进与融合,颁布出台了一系列的指引性政策文件和相关举措,但是长期以来健康素养在学校体育中一直被忽视和轻视,处于弱势与隐性的边缘化境地,其根源就在于体育教育主流思想的冲击与束缚、传统教学观念对于健康素养教育的干扰与割裂、体育课程对于健康理念的价值认同与实现的矛盾,这也集中反映出学校体育的教育导向偏向体质淡化健康、体育教师偏重技能弱化健身、体育考核垂青结果漠视健心,长此以往必然会使学生健康素养的教育偏移正态的良性轨道,从而学校体育的健康导引与指向作用大打折扣;2.健康素养完全回归于学校体育之中任重道远,主要原因在于学校体育多年以来形成的体系壁垒与思维定势根深蒂固、盘根错节,既涉及到社会各种不合理的预期与诉求,也触及到体育教育自身的利益核心和现实困境,更有来自行政部门的无形压力和既定框架的束缚,但是学校体育中健康素养的归位已是大势所趋和改革趋势,不断创新和持续推进不可逆转,复归路径就在于:消除学校体育固化思维的侵扰与隐性干预、构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和谐体育与健康教育体系、不断优化与巩固健康理念在学校体育中的准确定位和发展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