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间活体肝移植13例的手术技术改进

来源 :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外科学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RMA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8年12月巴西的Raia开展了世界首例儿童活体肝移植(livingdonorlivertransplantation,LDLT),1997年Lo首次报告了1组成人间用右半肝进行的活体肝移植(Adult-to-adultlivingdonorlivertransplantation,A-ALDLT).近年,采用右半肝进行A-ALDLT已被广泛接受.我院2001年7月施行首例儿童LDLT,2002年1月开展A-ALDLT,迄今共施行LDLT21例,其中A-ALDLT15例.本文拟将我院自2005年3月至6月施行的13例A-ALDLT作一总结,对术中进行的手术技术方面的改进报告,供同道参考。
其他文献
胰体尾部与脾血管及脾脏关系密切,被认为是一个解剖单位,传统的胰体尾切除术,理所当然的切除脾脏.当脾脏抗感染及抗癌肿的功能被确认后,从20世纪70年代后各种保留脾脏手术兴起,基于对脾脏血管的研究,切除或切断脾血管,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获得成功。本文介绍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适应证和临床疗效。
目的:从观察脾脏巨噬细胞的变化入手,进一步探讨门静脉高压症脾功能亢进的发病机制,为最终了解门静脉高压症脾脏的变化及评价其免疫功能状况、临床上对门静脉高压症脾脏是应该"切"还是应该"留"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以门静脉高压症手术切除的脾脏为研究对象,并与正常人外伤脾的手术切除标本进行对照.采用HE染色、免疫组化、透射电镜、细胞培养、蛋白芯片、基因芯片等方法,从组织、细胞及其信号通路、蛋白、基因等不同层面
现代外科对脾脏的定位是:(1)脾脏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在机体抗肿瘤和感染等机制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决非以往认为的"无用之物"可随意切除;(2)然而,脾脏并非须臾不可离的器官,疾病治疗过程中,欲保留脾脏必须遵循"保命第一,保脾第二"的原则.上述观点表明,在临床工作中脾脏"切"与"保"都是有条件的,其选择取决于何者更益于疾病治疗.对于具体病例,如果脾脏显著地促进病情的发生、发展,或者去除脾脏会利于疾病
自2000年加拿大埃德蒙顿市阿尔伯塔大学Shapiro等报道连续7例胰岛移植获得成功以来,埃德蒙顿方案成为胰岛移植的标准方案.但埃德蒙顿方案的成功通常需要2~3个胰腺供体供给一个患者,而且术后需要应用强有力的免疫抑制剂,因此这项技术对于我国这样的胰腺供体来源短缺,经济水平相对不发达的国家来说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卫生部细胞移植重点实验室在埃德蒙顿方案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细胞移植特色,大胆采用胚胎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发病凶险,进展迅速,转归呈现多样化而救治难度极大,死亡率高.近二十年来,随着对SAP认识的不断深入和治疗技术的进步,SAP的治疗效果有了明显改善,但其总体死亡率仍在20﹪左右.因此,SAP救治仍然是当前外科急腹症中尚未满意解决的难题之一.总体上看,SAP存在两个死亡高峰,第一个死亡高峰发生在发病早期即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期(SIRS期);第二个死亡高峰在全身感染期和残余感染期
胰腺癌切除术后的不良预后与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和腹膜种植有关.即使是2cm以下的小胰癌,如病灶突破胰腺包膜,也极易侵犯腹膜后结缔组织,并向胰周神经从和局域淋巴结播散.目前,许多研究已显示根治性手术后无淋巴结转移(Lymphnodemetastasis,LNM)的胰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亦不过15﹪~40﹪,大多数患者仍死于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其重要原因之一是胰腺癌尚存在神经浸润这一有别于其他癌症的重要生
随着人们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认识的加深及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其治疗方法已逐步成熟,治愈率已明显提高,但死亡率仍徘徊在30﹪左右.多器官功能不全(MODS)发展而成的多器官衰竭(MOF)是其早期死因,三大常见器官损害中,肺肾损害目前尚可预防,一旦发生亦可作出相应诊断并作出合理的治疗,而脑损害则与肺肾损害不同,尚无有效的预防措施,一旦发生很难作出明确及时的诊断且治疗困难.因此,AP时的脑损害亦称
自1993年4月至2005年8月间,本单位对420例患者共实施肝脏移植428例次,现将情况汇总如下,包括,一、患者资料420例患者中男性362例,女性58例;平均年龄为45.2±9.0岁(8月~70岁);428例次肝移植基础疾病中,良性病例253例,占59.1﹪,恶性病例175例,占40.9﹪,.二、MELD评分,三、术前人工肝应用情况,四、手术资料,五、术后并发症,六、再次肝移植资料,七、生存率
肝细胞癌在进展过程中容易形成对周围血管的侵犯.通过侵犯门静脉系统而在肝内播散是肝癌最常见的转移方式.因此,肝癌合并血管侵犯被认为是肿瘤晚期及预后不良的重要标志.晚期肝癌常合并有门静脉癌栓,但侵犯肝静脉(HV)及下腔静脉(IVC)并形成ICV癌栓的情况并不多见.合并有IVC癌栓的肝癌患者的外周静脉血中常可检测到肝癌细胞的存在.因此,肝癌合并IVC癌栓被认为是肝癌的终末期表现而不宜手术治疗.从肿瘤根治
肝胆管结石是一种有地区分布差异的多阶段、缓慢进展、后果严重和治疗困难的疾病.尽管它的发病率从总体上较胆囊结石有所下降,但在某些地区仍是临床诊治中的难题.该病由于胆石原发性分布在肝内胆管,并能随病情发展引起从单纯局部肝胆管内结石停留、积存和机械性淤塞局部胆管引流,到继发受累区胆管炎性梗阻、狭窄和近端扩张(以及串珠样改变)及肝脓肿、胆道出血、胆源性胰腺炎等危急合并症;直至发生病变处肝组织萎缩、肝功能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