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直隔离段一维仿真方法初步研究

来源 :第十七届全国激波与激波管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akk3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满足超燃冲压发动机快速性能评估的要求,对超燃冲压发动机等直隔离段一维仿真方法进行了研究.追踪了国内外隔离段仿真方法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其中的不足之处;利用一维流理论对隔离段内流动过程进行了分析,并在采用两种不同的简化方法后,推导出了两组决定隔离段沿程参数变化的控制方程,据此建立了两种隔离段一维仿真模型;基于壁面压力分布的一维流模型对沿程压力的预测相对准确,但无法考虑到激波边界层相互作用引起的分离对核心流面积的影响;基于分离流理论的一维流模型可考虑到并计算出核心流面积,但对沿程压力的预测还不够准确;根据两种方法分别编写了隔离段一维仿真程序,基本可满足隔离段沿程参数预测和超燃冲压发动机快速性能评估的要求.
其他文献
本文采用基于激波动力学设计的激波管生成水平柱形汇聚激波,结合肥皂膜技术生成单模界面,通过高速纹影法对柱状汇聚激波冲击下单模轻重(Air/SF6)气体界面的演化进行了研究.通过汇聚激波冲击无扰动气体界面的实验发现汇聚激波作用下界面具有整体减速现象.随后通过汇聚激波冲击正弦扰动界面的研究,证实这种界面整体减速现象会带来Rayleigh-Taylor(RT)效应:在入射激波靠近汇聚尖点时,产生RT稳定性
实验中采用自主设计的新型半环形激波管产生汇聚激波,研究了汇聚激波冲击下正方形和正六边形轻/重(Air/SF6)界面的Richtmyer-Meshkov不稳定性发展过程,利用高速纹影技术得到了柱形汇聚激波与两种不同形状界面相互作用演化的图像,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发现,初始界面振幅的不同导致界面演化出现较明显的差异,振幅变化率也有所区别.在反射波与界而二次作用之前,发现了明显的RT稳定性现象
针对前体对内转式进气道性能影响机理研究的不足,采用CFD研究了平板、凹形曲面和凸形曲面三种前体对矩形入口转圆形出口的内转式进气道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前体三维效应影响区域内的气流撞击进气道侧板,形成扫掠进气道底板的扫掠激波,导致进气道外压缩段弯曲激波发生畸变.平板前体构型的进气道性能参数介于凸形和凹形前体构型之间,而凹形前体性能参数最优.
研究了三个基元反应模型和一个单步总包反应模型的点火延迟时间,并利用这些模型对H2-Air混合气体的胞格爆轰波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了胞格结构的大小以及三波点的传播过程.研究表明,在爆轰波传播过程中,诱导区内压力和温度下气体的点火延迟时间与三波点的运动周期定量一致,体现了激波和燃烧波之间存在的共生竞争过程.点火延迟时间与胞格的大小成正比关系;三波点的运动与化学反应通过时间尺度这一关键参数耦合在一起,爆轰
微型斜坡式涡流发生器作为一种新型的激波/边界层干扰控制手段,然而由于其特殊的构型,其下游流场涉及复杂的三维旋涡结构.本文通过数值仿真手段对涡流发生器下游旋涡特性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来流马赫数、雷诺数旋涡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涡流发生器诱导的低能流尾迹以及自身诱导的旋涡主导着下游流动的发展.在涡流发生器对称面上,上洗流最高速度点沿流向的分布总是位于主旋涡涡核的轨迹之上,在一定的精度要求范围内,对
为了改善γ-Reθt转捩/湍流模式对高超声速进气道转捩流动的计算能力,修改了转捩动量厚度雷诺数的关联式.针对在美国Purdue大学开展的20%缩比X-51A进气道模型的风洞试验,分别开展了静音模式和噪声模式下风洞转捩的计算.计算的转捩区域与试验吻合.静音模式下进气道上没有发生转捩,噪声模式下在进气道上发生了转捩.噪声模式下修改后的γ-Reθt模型推迟了计算的转捩区域结束位置,与风洞试验比较吻合.比
为了研究考虑压力变化的数据库对湍流扩散燃烧的影响,本文基于超声速火焰面模型,改进了Varun Mittal对多压力湍流数据库的处理方法,并分别利用化学非平衡流RANS程序和改进的火焰面模型混合RANS/LES程序对双凹腔超声速燃烧室算例进行验证,分析了采用多压力湍流火焰面数据库对燃烧流场预测的改进.数值计算结果表明,RANS程序计算结果中,喷注上游分离区中的燃烧过于剧烈,静压明显比实验值高.混合R
基于凹腔上游喷注,为研究超声速气流中横向射流火焰结构,进行了不同压降条件下的燃烧实验,采用单边扩张燃烧室,乙烯燃料由凹腔上游喷口进行喷注.利用高速相机成功观测到不同工况下乙烯燃烧现象,同时利用两台ICCD相机同步观测到乙烯燃烧中间组分CH基及OH基的分布.中等当量比下火焰为典型的剪切层火焰,CH基及OH基组分主要集中于凹腔后缘及剪切层内,近贫燃吹熄工况时火焰厚度变薄,火焰长度变短,CH基和OH基分
超高速流动是飞行器再入大气层或进入其他星球大气层时必须面临的高速高温流动环境.膨胀管是少数几种能模拟超高速试验气流的地面设备之一,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高温气体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LHD)建成了可实现最大速度10km/s的超高速试验气流的爆轰驱动膨胀管JF-16.数值模拟是超高速试验有力的辅助分析诊断工具,流动模拟时热化学反应模型的选择对超高速气流特性影响较大,通过对比研究不同热化学模型条件下超高
鼓包进气道凭借其无需传统进气道的隔道、附面层抽吸以及旁路系统进而可减轻飞机重量的优势,迅速吸引了世界各军事强国的注意.传统的锥导鼓包形成的激波形状是唯一的,且鼓包压缩型面的横向压力梯度不可控,因此锥导鼓包进气道的应用领域相对有限.提出一种新的基于密切方法的鼓包设计方法,利用密切锥导乘波体的原理,通过设计激波曲线的曲率中心分布来逆向求解得到鼓包的压缩型面.相对于传统的锥导鼓包,此法引入了新的变量,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