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朝廷與四川地區文書傳遞探論

来源 :“10-19世纪中国制度变迁与社会演进”国际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FJ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宋时期,四川地区因控扼长江上游之形势而成为前沿攻防区之一.南宋为了加强对此地区之控制,始终注意信息沟通之经营,探取种种措施予以加强,特别是从制度上维持与四川地区的文书传年递效率.在此期间亦形成了临安府与四川之间较为固定的文书传递路线.然而四川地区与行都临安府之间距离太多迂远,文书传递之诸项制度,在此空间之作用下,却不能充分发挥其效能,而是弊端屡生,艰于维持.因而使本就周期漫长的朝廷与四川文书传递变得更无保障.在这种情况下,南宋唯有授予四川地区军政方面一定的便宜行事之权.但从军政运行方面来看,四川地区军政的独立性不仅甚为有限,而且与其他地区之间亦各有差别.四川军政虽有一定的便宜之权,但与朝廷之间的文书传递不仅未能因此减少,反而因此增多.与四川地区文书传递数量之大和经常的迟滞状态,使南宋朝廷一直处在对边地军政操控之无奈和紧张之中.
其他文献
本文试图以徐淑希、桂中枢、孟治三人颇具代表性的英文著述为研究对象,考察九一八事变后中日国际舆论战的内容与特点。徐淑希的著作是对东北问题的学术研究,以法理为依据,揭示日本在东北扮演的侵略者角色,寻求从外交上解决中日纠纷。
20世纪30、40年代,日本为了实现独霸中国和太平洋地区扩张政策,同德国缔结“防共协定”和军事同盟,以期借助日德军事同盟力量,谋求日、德、意、苏“四国军事同盟”,并企图通过“四国军事同盟”力量,压制美国,迫使美国放弃参战,完成日本在太平洋地区的扩张计划,最终实现所谓的“大东亚共荣”.但是.由于日、德两国的战略分歧,使这种日、德、意、苏“四国军事同盟”构想向日、苏双边关系演变,《日苏中立条约》最终成
本文先追溯“妨害”治理的观念及其相关法律的制定如何在19世纪的英国本土兴继而以英国为参照系,考察上海公共租界的《土地章程》如何界定和管理“妨害”问题。探讨了治理“妨害”的实际过程,包括相关机构和人员的设置和演进,与“妨害”相关的问责和惩罚机制,并进一步分梳被定义为“妨害”的具体事物及其处理方法。
本文试图从宏观的金融环境与经济政策中探寻交通银行与政府的关系发展,其中不仅反映出明显的连续性,也体现出北洋、国民政府两大时期的阶段性特征。1912-1937年的交通银行,依赖政府生存立足、又疏于政府起死回生、后以支持政府换取特权,其间依赖与独立并存、斗争与合作常在.推其实质,即政府代表的行政权力与交行本身的资本力量(追求利润最大化)之间博弈的外在表现.北洋时期“财政本位”的经济政策占主导,银行“财
本文以《吴亦日记》对为陈寅格清华时期的工作、生活记录为中心,粗线条的勾勒出陈寅格初入清华时期的事功行为,了解他的别样生活和对教育的理念。
乾嘉学派的算学研究活动,主要侧重对古算的整理与发掘,为十九世纪中国数学的发展提供了非常良好的基础.本文论述乾嘉学派通过辑失、校勘和考证等方法,使失传五百年之久的古算典籍《算经十书》得以重见天日,更让宋元四大算学名家的杰出作品焕发出新的活力.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谈天三友”在方程论和符号代数上的成就,给中国传统古算留下了最优美的脚注.
本通过分析美国对华政策以及引起1950年代联合国中国代表权问题的缘由,结合缓议案的相关规定,论述了新中国对联合中国代表权问题的应对策略。
本文以国民党改革后至1970年代初国民党政权修改农会法、并对农会体制再做调整前的这段历史为考察对象,主要依据第三届(1956年)至第七届(1969年)农会改选期间的各级农会情形,探讨国民党与农会的关系,地方派系和农会的关系,以及在农会系统中国民党和地方派系的关系,从而了解国民党对农会的掌控能力和国民党透过农会系统向农村基层发展的实际效果,并试图分析导致国民党对农会与农村基层社会组织发展存在局限的原
本文以《大公报·青年群》副刊的报道为例,通过介绍《大公报·青年群》副刊的创办原因、运作模式,探讨了解放初期上海青年的思想转变。
本文阐述了清末民初新式教科书在政权象征符号的变化、史事叙述的更迭以及闲家知识的输入等方面得到鲜明的体现。并通过总结国家知识传播的成就,讨论新知识传播与政治变革之间的关联,讨论制度改良与文化进步的相互作用。论述了清末民初国家知识传播和国家观念树立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