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抗大斑病Htn1Locus结构与功能分析

来源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6年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ta88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米对大斑病的抗性可分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抗性和显性单基因控制的质量性状抗性,前者涉及玉米的10条染色体,后者包括Ht1、Ht2、Ht3和Htn1等抗性基因.Htn1是一个重要的遗传抗性来源,最初在1970年从墨西哥引进到现代玉米品系中发现的,可以特异性地克服N号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的侵染.Htn1抗性反应与其他已知的主要玉米大斑病抗性基因不同,Htn1基因座的主要抗病作用是延长病害潜育期、延缓病斑出现和推迟产孢时间等,而Ht1、Ht2和Ht3的抗病作用主要表现为限制病斑扩散等.Htn1基因座是抵抗玉米大斑病菌N号生理小种的显性质量抗病基因,与Ht1、Ht2、Ht3基因是独立遗传的.本研究基于玉米基因组的序列信息,对Htn1基因座的基因组成、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分子功能、重要结构域和作用途径等有关信息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座位于玉米8号染色体长臂上,起止位置分别为161805970和162567305;利用高分辨率SNP标记方法映射的物理间隔为131.7kb,含有69个基因,这些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中包含泛素结构域、锌指结构域、蔗糖合酶结构域、还原酶结构域及小细菌蛋白和RNA/DNA结合蛋白等;其中有些基因对RNA转运、转录因子增强子增强抗病基因表达、淀粉和蔗糖代谢、脂肪酸代谢等过程有重要作用.基于以上分析,Htn1基因座抗大斑病的作用机理可能包括:通过参与细胞壁发育增强细胞的物理防御;通过蛋白质结合、GTP酶活性、GTP结合结构域、锌指结构域、RNA转运等功能参与玉米细胞与病菌毒素或激发子的信号识别和传导;通过泛素功能结构域、小细菌蛋白家族、氧化还原酶等分子功能,通过对病菌致病因子的化学降解抵御病菌在玉米细胞内的扩展,增强子可直接提高抗病基因的表达水平等.以上研究,为明确玉米抗大斑病的分子机制和选育抗性作物品种提供依据,也可为最大限度减少农药及化肥的使用种类和数量、有效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最终为提高粮食安全提供保障.
其他文献
近年来,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三网融合加速,特别是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媒体生态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媒体面临严峻的挑战.2014年,党中央适时做出关于推动传
会议
当前,互联网正带来媒体领域前所未有的大变革,互联网快速地改变着媒体生态,这给传统媒体的发展既带来了新的机遇,也产生了巨大的挑战.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
  大草蛉[Chrysopa pallens(Rambur)]是蚜虫、叶螨、鳞翅目卵以及低龄幼虫等多种农林害虫的重要天敌,它们对被捕食者的成功捕获得益于其能够有效感知环境中的信息物质.在这
  甾醇是昆虫生长发育所必需的物质,昆虫自身不能合成,必须从食物中摄取。研究表明,调控植物体内甾醇的含量或种类可以用来防治害虫,但天敌取食这种害虫后,对自身的发育也可能会
  稻瘟病是水稻三大病害之一,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与为害.种植抗病材料是防治稻瘟病的根本,抗源筛选是抗病育种的基础和前提.本文采用人工接种和田间自然诱发的方法对吉林
会议
  蠋蝽Arma chinensis(Fallou)属半翅目蝽科蠋蝽属,是一种捕食范围广、适应能力强,对害虫种群数量增长有显著控制作用,可用于生物防治的天敌昆虫,然而,目前对蠋蝽的研究主
会议
  玉米丝黑穗病是东北春玉米区主要病害之一,由于感病品种的种植以及春播低温持续时间过长,另外种衣剂中戊唑醇浓度不够,常造成玉米丝黑穗病的普遍发生.本研究以感病吉单20
会议
  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L.)是一种优良的捕食性天敌昆虫,可捕食多种果树或农作物上的蚜虫,食量大,分布广,繁殖能力强.滞育是昆虫适应不良环境条件的一种遗
会议
  玉米茎腐病是由镰孢菌属真菌引起的重要的玉米病害,其主要的致病菌为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m),该病害在我国大部分玉米产区严重发生,导致玉米减产.本试验采用菌丝
会议
  玉米大斑病菌侵入玉米的原理是病菌在玉米叶片细胞表面孢子萌发,产生附着胞,进而在其细胞壁和细胞膜之间产生黑色素沉积,产生较大膨压,形成侵入钉,穿透细胞组织,然后释放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