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抗大斑病Ht1 Locus结构与功能分析

来源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6年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didewoha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米大斑病菌侵入玉米的原理是病菌在玉米叶片细胞表面孢子萌发,产生附着胞,进而在其细胞壁和细胞膜之间产生黑色素沉积,产生较大膨压,形成侵入钉,穿透细胞组织,然后释放HT-毒素,造成细胞膜及叶绿体损伤。玉米对大斑病的抗性有质量遗传抗性和数量遗传抗性两种。数量抗性是受多基因控制,属水平抗性,质量抗病性是受显性单基因控制的垂直抗性,位于玉米不同染色体上,其抗性基因Ht1、Ht2、Ht3和HtN分别对特定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具有抗性。因此,寻找与这些主效抗性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并利用这些标记辅助选择聚合不同抗病基因的新材料,在培育抗病品种、控制玉米大斑病的发生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自1963年Hooker发现了玉米中存在单基因抗性并鉴定出Ht1基因后,国内外许多学者对玉米大斑病显性单基因Ht1、Ht2、Ht3和HtN进行了连锁图定位或者原位杂交定位,将Ht1抗性单基因定位于2号染色体上;Ht3抗性单基因被定位于7号染色体上;Ht2和HtN抗性单基因被定位于8号染色体上。本研究在利用NCBI、MaizeGDB和Esemblplants及参考相关文献对玉米抗大斑病Ht1基因座的位置、起始终止点、结构域、细胞定位及功能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显示Ht1基因座位于玉米2号染色体长臂上,起始终止位置为192589913-195782417,共包含105个基因。其中54个基因位于正链,51个基因位于负链;功能研究较为清楚的有95个基因,其中表达产物具有氧化还原酶活性的基因较多,其他基因功能集中在DNA结合及转录因子等方面;基因表达产物主要定位于细胞核和质膜。基于以上分析结果,推测Ht1基因座上的抗病基因(LOC100283526、LOC100286342)表达产物在质膜上发挥转移酶活性,并进而影响HT-毒素与其受体的正常识别;抗病基因(LOC100281392,LOC542483,LOC103647610)表达产物皆具有氧化还原酶的活性,可减少分子氧化,推测细胞以此对抗HT-毒素所诱导的胞内活性氧AO大量积累,减少或避免膜脂的过氧化,从而保证细胞外部形态的正常而阻止玉米大斑病菌的侵入。
其他文献
2016年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时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
近年来,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三网融合加速,特别是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媒体生态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媒体面临严峻的挑战.2014年,党中央适时做出关于推动传
会议
当前,互联网正带来媒体领域前所未有的大变革,互联网快速地改变着媒体生态,这给传统媒体的发展既带来了新的机遇,也产生了巨大的挑战.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
  大草蛉[Chrysopa pallens(Rambur)]是蚜虫、叶螨、鳞翅目卵以及低龄幼虫等多种农林害虫的重要天敌,它们对被捕食者的成功捕获得益于其能够有效感知环境中的信息物质.在这
  甾醇是昆虫生长发育所必需的物质,昆虫自身不能合成,必须从食物中摄取。研究表明,调控植物体内甾醇的含量或种类可以用来防治害虫,但天敌取食这种害虫后,对自身的发育也可能会
  稻瘟病是水稻三大病害之一,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与为害.种植抗病材料是防治稻瘟病的根本,抗源筛选是抗病育种的基础和前提.本文采用人工接种和田间自然诱发的方法对吉林
会议
  蠋蝽Arma chinensis(Fallou)属半翅目蝽科蠋蝽属,是一种捕食范围广、适应能力强,对害虫种群数量增长有显著控制作用,可用于生物防治的天敌昆虫,然而,目前对蠋蝽的研究主
会议
  玉米丝黑穗病是东北春玉米区主要病害之一,由于感病品种的种植以及春播低温持续时间过长,另外种衣剂中戊唑醇浓度不够,常造成玉米丝黑穗病的普遍发生.本研究以感病吉单20
会议
  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L.)是一种优良的捕食性天敌昆虫,可捕食多种果树或农作物上的蚜虫,食量大,分布广,繁殖能力强.滞育是昆虫适应不良环境条件的一种遗
会议
  玉米茎腐病是由镰孢菌属真菌引起的重要的玉米病害,其主要的致病菌为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m),该病害在我国大部分玉米产区严重发生,导致玉米减产.本试验采用菌丝
会议